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94篇
  免费   978篇
公路运输   3077篇
综合类   4015篇
水路运输   2985篇
铁路运输   1338篇
综合运输   75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411篇
  2020年   439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361篇
  2017年   390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822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973篇
  2011年   925篇
  2010年   771篇
  2009年   710篇
  2008年   666篇
  2007年   878篇
  2006年   728篇
  2005年   466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边坡的稳定具有模糊性。基于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边坡分定性分析的T—S模型,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应用。研究表明:T—S模糊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应用性,对于边坡稳定性分析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姚怡文  吴刚  李志军  刘敏 《隧道建设》2016,36(9):1060-1070
对某大型内河沉管隧道基础灌砂足尺模型试验进行详细阐述,应用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无损检测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试验模型中不同工况下灌砂前、灌砂过程中以及灌砂后的效果进行测试,对模型试验中不同工况下各项测试数据及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沉管隧道基础灌砂工艺与灌砂效果进行评价。此外,介绍该大型内河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现场监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法,基于先期施工各管段基础灌砂现场监测、潜水探摸及管段后续沉降监测结果,对大型内河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现场检测及处理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冲击映像法可以监测砂积盘的生成及发展过程,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灌砂填充状况和快速检测混凝土底板下部灌砂填充状态,是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评价的有力手段,是动态把握灌砂过程、实时追踪施工过程的砂液变化的有力手段。2)已施工管段现场沉降量观测结果显示,沉管隧道E1-E6各管段已灌砂基础的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冲击映像法可以作为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检测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83.
以南昌红谷沉管隧道为例,建立物模灌砂试验,实践表明砂水比1∶8~1∶12、水泥熟料掺量6%、灌砂压力控制在0.1~0.15 MPa,砂积盘半径能达到7.5~8 m。综合灌砂量、压力监测、水下探摸、管内测量4种监测方式,并利用全波场无损检测法和冲击映像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灌砂过程监测及其充填效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中孔以扩散半径达到7.5~8 m及充盈度≥65%为终孔指标,边孔以扩散半径达到7.5~8 m及溢砂与前一孔溢砂融合为终孔指标,进而指导砂泵压力及停泵时间;通过合理配置灌砂设备及选择优质灌砂料,并分析灌砂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E1-E6管段基础灌砂完成后,管段沉降值均在可控范围内,表明沉管管段灌砂基础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84.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白车身低阶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进行了振动固有频率对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灵敏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5.
该文根据水文学、水力学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水力模型技术,对上海合流一期排水系统运行进行模拟,提出系统内相关泵站的运行优化方案。然后经过现场实际检验,获得了合理的控制方式,使整个系统更高效、更稳定地运行。  相似文献   
86.
陈峻  王涛  李春燕  袁长伟 《中国公路学报》2012,25(1):128-134,140
为了精确解析城市公交车和社会车辆混合运行的状态,在基本路段车速模型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公交车流量、社会车辆流量、公交车比例等参数,建立了改进的混合机动车运行速度模型,分别选取单向二车道和单向三车道路段进行交通试验调查,采用Metrocount 5600气压管式车辆分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并用于改进模型的参数标定,并分别建立了2种车型的速度差模型,提出了路段混合车流3种不同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同等车流量情况下,不同公交车比例对社会车辆速度的影响表现为3个显著的变化区间;随着路段饱和度的增加,社会车辆和公交车之间的速度差呈现出从几乎不变、快速缩小到接近于零3个较为明显的运行状态;考虑车流组成中公交车比例的变化可以细化路段车流畅通状态、拥堵形成状态以及拥堵状态的判别。  相似文献   
87.
针对某地公轨合建工程35+50+35m大跨“槽型+箱型”组合截面连续混凝土梁结构体系特殊、受力行为不明确,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研究其受力行为,并对设计提出建议。研究表明:①“槽型+箱型”组合截面满足平截面假定;②组合截面槽型、箱型部分纵向不同截面、同一截面边/中腹板剪力分布存在显著差异;③槽型部分边腹板与底板衔接处应力集中明显;④槽型部分边腹板与底板衔接处应加强配筋、桥面板悬臂根部及跨中配筋可取包络设计。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动力湿化作用下渗流水在粗粒土高路堤内的迁移特性,自主研发设计制作一种室内喷洒降雨装置及车辆动力荷载模拟装置,开展动力湿化作用下粗粒土高路堤渗流场时空演化模型试验,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描述渗流水在路堤内的迁移特性,然后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建立粗粒土渗流场时空演化机制,揭示动力湿化作用下的粗粒土高路堤边坡渐变失稳发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似理论,开展粗粒土高路堤渗流场时空演化模型试验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粗粒土高路堤在动力湿化作用下渗流水的迁移特性;动力湿化作用下,湿润锋首先在路堤边坡表面形成,并逐渐从边坡表面向内部拓展,在坡顶处的拓展速率较小,坡脚处的拓展速率较大;受湿润锋演变规律的影响,路堤边坡监测点负孔隙水压力逐渐减小,体积含水率逐渐增大,坡前应力逐渐增加,位于坡脚浅层区域的应力增加速度较快;依据渗流水的迁移规律,将渗流影响范围内的土体自上而下分为浅层暂态饱和区、渗流水填充区及渗流水湿润区;在动力湿化作用下,粗粒土高路堤边坡将逐渐产生沿坡脚深层滑移的渐变趋势。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决园区等场景下无人车多途经点配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矢量化高精地图的车道级全局路径规划、生成和跟踪控制方法。考虑配送车往返途经点顺序对行驶路径总长度的影响,基于高精地图采用A*算法计算各配送点间的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经过多个配送点的全局最优路径。应用贝塞尔曲线对规划的路径进行平滑,并根据道路曲率设定不同路径处的参考行驶速度,进而生成车道级的可用于跟踪的目标轨迹。利用车辆二自由度模型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器进行轨迹跟踪,实现低速物流配送车的自主控制。在 CarSim/Prescan/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和实车平台上对提出的规划控制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依据最近配送点策略确定的路径,所提出的方法搜索出的路径长度平均缩短了 6.15%。所设计的轨迹跟踪控制器能确保配送试验车与目标轨迹的横向偏差在 0.25 m 以内,航向角偏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90.
针对当前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活动关系研究中,考虑个体主观感知嵌套于建成环境空间层次的不足,本文通过构建主观感知、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距离效能的多阶层线性模型,以揭示各层级变量交互作用的本质和程度.结果显示:安全性、通畅性是老年人步行效能的主观敏感性因素;客观建成环境要素对不同步行距离效能存在一致性或差异性影响,其中,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