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40篇
公路运输   180篇
综合类   259篇
水路运输   79篇
铁路运输   75篇
综合运输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军运保障中高原和山区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原和山区的海拔高度及地理环境等对汽车的动力和制动性的影响入手,分析了高原和山区汽车运输的特点,并根据部队的使用经验和试验结论,提出了改善发动机性能和改进汽车制动系的措施,为高原和山区的车辆装备综合管理及技术保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2.
山地城市长大通道具有地形条件复杂、里程长、控制因素多、工程投资大的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落地的背景下,通道选线阶段应提前做好与“三区三线”的协同对接,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针对山地城市长大通道的特征,分析线路设计方法与原则。以重庆中心城区—綦万快速通道工程为例,运用三维GIS技术建立基于大范围地形数据的基础模型,对路线方案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分析,进行山地城市长大通道选线及空间协同论证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23.
对于渔船避让的几点见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斌 《世界海运》2001,24(6):3-4
阐述了大连——日本航线上经常遇到的渔船种类及作业特点,总结出针对不同种类的渔船在捕捞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措施,为以后在该航线上行驶的远洋船舶驾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4.
在山路和平路上,进行了不同载荷下国V柴油车的实际道路行驶排放(RDE)试验.采集车速、海拔、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浓度等数据,分析了道路坡度、车辆载荷与输出功率对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测试柴油车辆,在平均坡度约6%山路行驶时Nox排放因子高于平路20%以上,PN低于平路20%以上.道路坡度自0增大到...  相似文献   
25.
对刚柔过渡区域刚性和柔性接触网的弹性不同及接触线高度不等情况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找出该区域弓网关系恶劣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改善刚柔过渡区域弓网关系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6.
山区铁路涵洞每年雨季易发生水害,影响铁路正常运营.为了查明山区铁路涵洞发生水害的原因,提高山区铁路抵御水害的能力,依托石家庄至太原铁路某涵洞水害实际治理工程,对特大洪水造成涵洞闷孔水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在调查该地区气象、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原状复旧、适当提升、完善排水系统、提升抗洪能力"的原则,经过桥涵水文检算...  相似文献   
27.
袁涛峰 《水运工程》2020,(12):123-130
以澜沧江Ⅳ级航道建设工程溪口滩航道整治为依托,针对溪口滩整治过程中需要提升航道等级、维持航槽稳定的问题,从溪口滩水沙运动规律、历史整治情况、来水来石特征等方面分析不同溪口滩险形成原因,提出修建拦石坝、溪口导流坝以及常年维护疏浚等治理措施,以达到提升航道尺度并维持航道稳定的目的。结果表明,在山区河流溪口滩航道整治过程中采用拦、导、疏等工程措施,能够解决溪口滩险碍航成滩的难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分析和总结了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建造并交付的Super 116E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危险区域部分设备选型问题;重点讲述了钻井平台危险区划分,危险区域内设备选型与平台设计运行工况之间的相互关联,可为后续海工钻井平台项目的危险区划分及设备选型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9.
文章基于桂林市老城区交通现状,分析了老城区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桂林市老城区分流交通保护圈规划的总体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设计出具体的老城区分流交通保护圈规划方案,为桂林市老城区交通系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0.
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nd was designated the first mixed conservation sit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e to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It is also the world's first cultural seascape, being recognized for its continuing connections to indigenous people. As the westernmost place in the Hawaiian universe, many believe these islands and seas are the pathway that Native Hawaiians travel after death, returning to pō (night; realm of the gods). This intimate kinship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Current management emphasize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policy, cultural knowledge,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 to create successful management strategies appropriate for both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management is based on Native Hawaiian values and practices that incorporate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indigenous principles and philosophies, cultural norms,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and unique epistemologies deeply imbedded in and formed by relationships of people with place. A cornerstone of this effort has been the direct involvement of cultural practitioners in policy,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is biocultural approach has led to mor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monument and serves as a model for conservation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