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70篇
综合类   202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5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TNF-α基因表达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 (ASP)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基因表达在肺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ASP大鼠分别在 1、3、5、7、9h点剖杀 ,取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微血管通透性、组织含水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 ,RT PCR法检测肺组织TNF α基因表达。结果 制模后肺组织TNF α基因表达在 1h后逐渐上升 ,至9h达到峰值 (P <0 .0 5 )。同时肺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肺组织微血管通透性、组织含水量及MPO活性逐渐升高。结论 ASP大鼠肺组织TNF α基因过度表达 ,且与肺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在博莱霉素(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肺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于大鼠气管内注射BLM以复制其肺纤维化模型,应用bFGF多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结果BLM组动物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内、支气管和肺小动脉肌层以及肺泡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棕黄色细颗粒状bFGF阳性表达产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bFGF表达上调,提示bFGF可能参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3.
本文目的是观察大鼠离体心脏缺氧后再给氧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改变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结果表明,心肌缺氧40min后再给氧20min,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控制率RCR,P/O比值)及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显著降低;应用SOD,可明显提高RCR、P/O值,保护SDH、CCO活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硝酸甘油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识别心肌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2 9例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术前行多巴酚丁胺及其合用硝酸甘油超声心动图了解术前室壁运动情况 ,术后 3个月复查室壁运动改善情况 ,以术后相应节段运动改善为标准 ,分析比较术前多巴酚丁胺及其合用硝酸甘油超声心动图判定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多巴酚丁胺合用硝酸甘油超声心动图判定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0 .9%、95 .6%和 96.2 % ,其敏感性与单用多巴酚丁胺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但已表现出增高趋势 ,而特异性和准确性则不受影响。术前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分析提示多巴酚丁胺 10 μg·kg-1·min-1与多巴酚丁胺 5 μg·kg-1·min-1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多巴酚丁胺 10 μg·kg-1·min-1合用硝酸甘油较多巴酚丁胺 5 μg·kg-1·min-1级明显降低 (P <0 .0 5 )。且多巴酚丁胺合用硝酸甘油无诱发心肌缺血副作用。结论 硝酸甘油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识别心肌梗死部位存活心肌比单用多巴酚丁胺更敏感而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55.
目的在人类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研究核转录因子-kB(NF-kB)的激活与心肌白细胞浸润及损伤的关系,并观察氧自由基清除剂辅酶Q10对NF-kB激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7例接受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17例。治疗组手术前5 d口服辅酶Q10片剂。在体外循环转机前、心脏缺血45 min和再灌注45 min时取右心房肌组织,做心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及NF-kB活性观察。术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临床指标。结果在缺血45 min及再灌注45 min后,对照组心肌毛细血管腔内可见嗜中性白细胞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细胞胞核和胞浆内均可见NF-kB阳性表达;而治疗组心肌可见少数嗜中性细胞浸润,超微结构损害轻微,细胞胞核和胞浆内有微弱的NF-kB阳性表达。术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临床指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NF-kB在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辅酶Q10对NF-kB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08只,体重290-310 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JNK抑制剂SP600125组(SP组),分别于缺血前30 min侧脑室注射10 mL/L二甲基亚砜(DMSO)1、0 mL/L DMSO及JNK抑制剂SP600125。每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2、6、12、24、487、2 h 6个亚组,每亚组6只动物。采用4-VO法建立SD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在预定时间点行灌注、固定、取脑、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JNK的表达变化,光镜下计数海马CA1区存活细胞,TUNEL法检测CA1区凋亡细胞。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p-JNK在IR组有明显表达,于再灌注2 h时即明显升高,6 h时略有降低,后逐渐上升,24 h到高峰,之后表达量减小。SP组p-JNK的表达则无明显增高,各时点与IR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目SP组明显高于IR组(P<0.01),凋亡指数显著低于IR组(P<0.01)。结论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JNK信号通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抑制JNK通路的激活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7.
山莨菪碱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肾损伤的机制及山莨菪碱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 35 g·L-1(3.5 %)牛磺胆酸钠溶液逆行注射胰胆管建立鼠的ANP模型。观察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IL 1β、IL 6、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内毒素、淀粉酶、磷酯酶A2 (PLA2 )的变化和山莨菪碱的作用。结果 ANP可以诱导炎性介质的明显升高 ,并与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而山莨菪碱可抑制ANP的炎性介质过度表达 ,减轻肾损伤的程度。结论 炎性介质参与了ANP对肾的损伤 ,山莨菪碱对ANP肾损伤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8.
大鼠脊髓损伤后MAP-2的表达及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MAP-2表达的变化及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30只制作成脊髓打击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伤后1、3、7、14、28d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AP-2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用改良的Tarlov评分、斜板试验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MAP-2的表达和二者的相关程度。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MAP-2的表达在损伤后1-14d呈进行性升高,并在损伤后14d达到高峰,损伤后28d较损伤后14d明显下降(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高水平表达;大鼠脊髓损伤后1-28d改良的Tarlov评分、斜板试验进行性升高,并在损伤后28d达到高峰,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MAP-2的表达和改良的Tarlov评分、斜板试验在损伤后呈正相关(|r1|=0.81,P<0.01;|r2|=0.79,P<0.01)。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MAP-2的表达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MAP-2很可能参与了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9.
为提高心肌肥大病理图像量化评估的效率,提出了基于Hough变换的计算机分析方法.首先对心肌纵切切片图像进行Hough变换,检测出心肌纤维走向.然后采集与心肌纤维走向相垂直方向上的灰度分布信息,用迭代阈值法分割出肌纤维区域与肌纤维间隙区域,测量肌纤维直径.t检验分析表明,用该方法得到的心肌纤维数目和平均尺寸与人工测量结果一致(P>0.05).  相似文献   
60.
神经细胞凋亡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延迟性瘫痪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延迟性瘫痪中的作用。方法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sham)和缺血再灌注组(IR)。参照并改进Zivin方法建立兔脊髓腰骶段缺血再灌注延迟性瘫痪模型,比较各组动物不同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及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酶转移介导的脱氧尿三磷酸(dUTP)标记法(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再灌注8 h组神经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构清楚,灰质中有少量空泡,但神经元细胞结构完好;再灌注24 h组:灰质中前角神经元细胞破坏严重,空泡形成,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再灌注72 h组:灰质前角中大量空泡形成,尚残存数个结构清楚的运动神经元,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再灌注168 h组:灰质中运动神经元消失,残存数个固缩坏死神经元。TUNEL法染色显示,sham组及再灌注8 h后,仅见非特异性染色。再灌注24 h后出现大量阳性细胞,至再灌注72 h阳性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峰,主要分布在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灌注1周后,灰质结构破坏严重,仅有少量神经元幸存,但其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吸光度值仍较对照组高。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发生延迟性瘫痪时,神经元死亡的方式主要是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