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篇
  免费   66篇
公路运输   304篇
综合类   411篇
水路运输   213篇
铁路运输   226篇
综合运输   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杨念 《电气化铁道》2010,21(2):35-36,40
在接触网终点设计常规下锚结构形式下,集装箱中心站龙门吊装卸作业线股道接触网终点的有效行车距离无法满足电力机车直接摘挂货物列车要求。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新型的接触网终点下锚结构形式,改进后的下锚结构形式能在不影响龙门吊作业的前提下延长接触网终点有效行车距离,满足电力机车直接摘挂取送货物列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轮廓线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面部轮廓曲线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为提取最优面部曲线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人脸曲线特征优选算法。该算法从三维人脸深度图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8条轮廓曲线,作为主要识别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克服表情和光照对人脸识别的消极影响,同时它用最少的轮廓线包含了所需要的人脸识别信息。基于这些人脸轮廓线特征,利用改进的Manhattan距离分类器来提高人脸识别的分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明显提高了人脸识别率,并且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求解中央供电两端接受式无绝缘轨道电路最大传输距离,本文根据此种轨道电路在调整态、分路态、断轨态3种工作状态下的四端网数学模型,在不同的初始参数下仿真分析了轨道电路在断轨态和分路态下的转移阻抗的变化情况,得出轨道电路在断轨态转移阻抗的最小值大于分路态转移阻抗的最小值,以此简化了求解轨道电路最大传输距离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求解此种轨道电路最大传输距离的计算方法。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轨道电路最大传输距离,为此类型轨道电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CBTC列车安全定位中通信中断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信中断的存在会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CBTC列车安全定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列车安全间隔距离。CBTC车地通信系统大多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越区切换中断是导致通信中断的主要原因,根据IEEE 802.11协议的越区切换流程,本文推导出越区切换中断时间与列车速度的关系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安全定位的实现方法和移动闭塞系统中列车安全间隔距离的计算方法,推导出通信中断时间与影响安全定位的因素之一——估计的运行距离及列车运行安全间隔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建立两列列车追踪运行模型,仿真不同通信中断时间下两列车的追踪间隔距离。采用此关系表达式进行理论计算的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了通信中断时间与估计的运行距离及列车运行安全间隔的关系表达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由于受到建设条件制约经常会采用较小的平、纵线形指标,其中地下道路和高架道路的曲线路段由于受到中隔墙、侧墙、结构顶板或防撞墙、防眩设施、声屏障等结构物的影响,易造成视距不足,为道路运营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总结分析行车视距验算方法及规范要求值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解析法计算得到城市道路不同设计速度和视距要求下的平曲线、竖曲线半径对应值,并提出了视距不足时的优化设计措施,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齐海波  任德亮 《公路》2003,(6):147-149
沥青最佳用量是提高公路路面质量的前提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出一个数据处理系统,它建立在最小二乘法基础上,能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得出最佳沥青用量OAC1和OAC2,并自动生成试验报告,便于施工现场管理。  相似文献   
17.
节点递归算法优化合流管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合流制管网系统的图论和矩阵算法 ,提出节点递归优化算法 ,以节点为研究对象 ,优化合流制管网系统。本算法能解决管网在交汇点处上下游管段衔接计算问题、溢流井设置问题 ,克服控制点不易确定的困难 ,达到了费用最低的优化目标 ;并可直接以节点标高为约束条件 ,充分考虑利用原有管道或解决地下管线交叉问题。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选择桥梁设计方案,涉及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相容,在某些情况下又相斥。为了协调这些复杂关系,并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引入两级模糊优选模型及非结构性模糊决策理论。并运用此模型,进行一桥梁的设计选型优化,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证明了此模型在桥梁方案比选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汽车防追尾碰撞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主动安全性能,研究了处于追尾行驶状态的本车与前车的运动学特征;针对前车的不同运动状态分别推导出了跟车距离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3个关键参数的随机性和动态性,对制动迟滞时间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的确定方法,对本车制动减速度和前车的运动加速度提出了比较实用的动态测算公式;另外,研究了防追尾碰撞的控制与执行,建立了动态调整安全制动停车距离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危险裕度判别的安全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has opened the door to a new wave of utilizing private vehicles as probes not only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ut for traffic control as well,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role of traffic surveillance systems as the dominant source of traffic data. To prepare for such a paradigm shift, one needs to overcome some key institutional barriers, in particular, the privacy issue. A Highway Voting System (HVS)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in which drivers provide link- and/or path-based vehicle data to the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form of “votes” in order to receive favorable service from traffic control. The proposed HVS offers a platform that links data from individual vehicles directly with traffic control. In the system, traffic control responds to voting vehicles in a way similar to the current system responding to prioritized vehicles and providing the requested services accordingly. We show in the paper that the proposed “voting”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privacy issue which often hampers traffic engineers from getting detailed data from drivers. Strategies to entice drivers into “voting” so as to increase the market penetration level under all traffic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Though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on addressing the institution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data acquisition from individual vehicles, other research topic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posed system are identified. Two examples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impact of the proposed system on algorithm development and traffic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