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86篇
公路运输   367篇
综合类   292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122篇
综合运输   5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A numerical method for robust geometry optimisation of railway crossings is presented. The robustness is achieved by optimising the crossing geometry for a representative set of wheel profiles. As a basis for the optimisation, a crossing geometry is created where rail cross-sectional profiles and longitudinal height profiles of both wing rails and crossing nose are parameterised. Based on the approximation that the two problems are decoupled, separate optimisations are performed for the cross-sectional rail profiles and the longitudinal height profiles. The rail cross sections are optimised to minimise the maximum Hertzian wheel–rail contact pressure. The longitudinal height profiles are optimised to minimise the accumulated damage in the wing rail to crossing nose transition zone. The accumulated damage is approximated using an objective criterion that accounts for the angle of the wheel trajectory reversal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wing rail to the crossing nose 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of transition points for the utilised wheel profile set. It is found that small nonlinear height deviations from a linear longitudinal wing rail profile in the transition zone can reduce the objective compared to the nominal design. It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variation in wheel profile shapes, lateral wheel displacements and the feasible transition zone length of the crossing will determine the longitudinal height profiles of the wing rail and crossing nose if all wheel profiles are to make their transition within the transition zone.  相似文献   
72.
以无灯控行人过街对交通流影响为分析目标,在综合考虑行人穿越行为及车辆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行人及车辆元胞自动机模型规则,尤其是在模型中提出了行人等待区的概念及基于等待区内有无行人的车辆行为规则。以上述模型为基础,通过对不同行人产生概率及速度快的行人比例情况时路段交通流演化趋势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73.
从研究行人安全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了行人交通冲突技术及冲突成因,通过实例调查分析,探讨了交叉口信号配时对行人安全的影响以及闯红灯人数与行人冲突的关系,建立了行人绿信比与闯红灯比例、行人绿灯时转弯车与行人冲突数的关系模型,分析了行人冲突特性,用一种潜在事故指标表征行人安全.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行人安全改善措施,并对3种冲突改善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4.
对某钢管混凝土十字交叉吊杆拱桥支座更换顶升方案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并探讨主梁与梯道梁相接处的钢板连接、主梁与主拱相交处的橡胶圈、单点顶升与多点顶升、顶升位置、附加支撑以及顶升最大高度对拱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得出相应结论及建议,为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5.
在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中,与左转相关的事故占较大比例,而设置港湾式左转车道,可有效改善平交路口的交通安全状况。分析左转车辆对交叉口安全性的影响,确定设置港湾式左转车道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国内外研究,从左转车道的长度和宽度等方面对左转车道的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平面交叉口港湾式左转车道的安全设计方法并分析其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76.
人行索桥合理结构形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适合山区人行索桥的合理结构形式,通过对目前大部分山区人行索桥安全隐患及事故的调查,并对悬索桥和索道桥进行理论计算和对比分析,提出索桁结构概念。索桁桥结构由上主缆、下桥面缆索及吊杆组成,通过在空载下张拉下桥面索形成一个类似桁架结构的空间体系。通过对索桁桥、悬索桥、索道桥3种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山区修建人行索桥采用索桁结构体系是比较合理的,索桁桥可以降低活载挠度,节省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77.
现有关于行人群体运动行为的研究和规范绝大部分是以成年人群为主体的研究,关于儿童群体的理论及实验研究非常匮乏,在进行儿童群集运动管理及幼儿相关步行设施设计时往往需要参考以成年人群为主体所获得的理论及经验数据。本文组织了不同情境下(正常情况及应急疏散)幼儿群体的运动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对幼儿群体单向流运动的流密速关系、速度离散性、个体超越行为等基本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和成年人群的相关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幼儿群体单向流的流(速)密关系呈现一种弥散性的分布,其速度的变异系数接近成年人的4~6 倍;此外,相比于成年人群中所表现出的秩序性,幼儿在单向流运动过程中更倾向于发生超越行为,其在通道中的平均位次变化强度接近成年人实验的3倍。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幼儿群体单向流运动的基本特性,厘清幼儿与成年人群体的行为特性差异,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群集运动的管理,以及为幼儿相关步行设施的设计和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为探讨不同场景中行人群组运动的微观特征,并比较不同类型群组运动差异,本文通过大学校园内楼梯上及通道内的观测实验,获取行人运动的相关数据,研究了群组大小、社会关系、运动场景和性别对群组运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大学校园内行人成组比例低于商场周围行人成组比例;群组成员间的交流方式等因素会影响群组构型;由于群组成员越多相互协调就越困难,所以群组规模越大,其速度越小;此外,男性群组速度大于女性群组速度,情侣间频繁的交流也会对其速度产生负面影响;就差异性而言,2 人和3 人群组间的速度差异小于单人和2 人群组间的速度差异;单个行人不同性别间的速度差异大于2 人和3 人群组不同性别间的速度差异;楼梯上单人与群组的速度差异没有通道内明显.  相似文献   
79.
以贵阳轨道交通2号线下穿南明河及团坡桥为工程依托,针对岩溶发育区不均匀浅覆土条件下地铁隧道穿越跨河桥梁施工中遇到的抗渗防沉等难题,在遵循浅埋暗挖法十八字方针的基础上进行方案优化。下穿施工前对河床低洼处进行回填,同时增设水平隔水层,初步解决了河水下渗难题。隧道开挖过程中在掌子面进行全断面帷幕注浆及超前管棚支护确保了拱顶的稳定性,采用悬臂掘进机掘进使地层沉降得到控制,二衬混凝土浇筑时采用缺陷预控技术避免了二衬背后出现空洞,同时采用动态监控量测,有效解决了围岩稳定及团坡桥沉降的难题。  相似文献   
80.
多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相位设置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相位组合技术,对行人相位与机动车相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次过街条件下行人相位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缩短了行人过街最短绿灯时间,降低了过街人均延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