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2篇
  免费   204篇
公路运输   746篇
综合类   810篇
水路运输   538篇
铁路运输   407篇
综合运输   9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为了准确、迅速识别空中目标类型,建立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空中目标识别模型。该模型降低了以往空中目标识别方法中的人为因素,提高目标识别结果的可信度和快速性。通过实例验证,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72.
以主变电所集中供电的中压网络为基础,从建设、运营经济性、过补偿和继电保护设置配合方面,分析供电分区划分应考虑的问题;网络构成及供电分区的划分位置应考虑与运行交路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辆的运行,不因网络局部故障造成全线车辆停运.供电分区的划分在满足规范要求电压损失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供电分区的数量,以使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提出在满足继电保护要求等的前提下,线路电压损失要求是中压网络供电分区划分从建设和运营经济性考虑的合理结合点.  相似文献   
73.
随着公路建设的规范化,深挖路堑和高填路堤的现象增多,因此高、长边坡的防护成为公路建设中的新课题:同时,建设环保之路、绿色走廊、生态之路的呼声又日益高涨,故选择合理的边坡形态和防护型式是实现这些要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4.
大量的调研与分析数据表明,高速公路在建成后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就对沿线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山区快速、协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可为新建高速公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5.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控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降低山区高速公路投资控制的重要性.结合广东汕梅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控制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投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6.
略谈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节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探讨高速路服务区的节能减排,倡导在今后服务区建设和改扩建中树立并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理念,着重从节水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7.
结合山西平遥至榆社高速公路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对拟穿越超山自然保护区路段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论述了公路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8.
针对高速公路污水量和水质的特点,设计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实际应用和跟踪监测,该系统的应用可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9.
基于矩阵实验室平台,将挖泥船输送系统的计算仿真程序进行封装处理,建立挖泥船输送系统计算分析软件系统(DTAS)。该系统首次汇集了多种泥泵管路特性曲线的计算方法,包括泥泵及管路数据文件的存储查询、泥泵管路特性曲线的计算以及多种计算模型的选择、施工现场数据反分析、接力泵船的计算等十几个计算模块,可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地进行输送计算分析。DTAS系统界面操作简单,为施工及技术人员提供了便捷的计算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0.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Global South such as India,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individual motorization may lead to a predominance of unsustainable commuting patterns. However, urbanization also has important positive effects, including the empowerment of women. This paper examines newly released, spatially disaggregated data on home-to-work commuting by non-agricultural workers in the National Capital Region of India. It aims to understand and compare commuting pattern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cluding choice of travel modes, commuting distances, and gender differentials.The results reveal a tendency observable in urban residents to use individual motorized transport more often both for short and for long trips, 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 motorization is far from what it is in the industrial world. Rural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dominance of non-motorized travel modes and a large share of long trips. The mobility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does not appear to increase with literacy. In urban areas, women often choose to commute by car rather than using green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especially in higher-income districts). The paper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ea and gender differentials that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formulating regional transport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