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210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6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cancer effects and detailed mechanisms of Saikosaponin D (SSD)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 Method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were tested by MTT assay and Annexin-V/PI assay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s of 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C/EBPβ) and p53 were detect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SSD inhibited cell proliferatio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induced apoptosi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0mg/L. SS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C/EBPβ and p53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nclusion SSD exerts its anticancer effect by inhibiting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ing apoptosis partly through C/EBPβ-p53 signal pathway in HepG2 cells.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探讨Bcl 2蛋白与P 糖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和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Bcl 2蛋白与P 糖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中Bcl 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7.5%,高分化腺癌和组织学Ⅰ级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分化癌和组织学Ⅲ级 (P <0 .0 5) ;P 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0 .0 %,淋巴结转移和癌细胞浸润浆膜及浆膜外者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浆膜内浸润者 (P <0 .0 5)。胃癌中Bcl 2蛋白与P 糖蛋白共同表达率为 2 1 .4%(P <0 .0 5)。结论 Bcl 2参与了胃癌的发生 ;P 糖蛋白阳性表达提示胃癌细胞对化疗药存在原发性耐药 ,同时与癌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胃癌中Bcl 2蛋白、P 糖蛋白的表达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4 2例大肠癌组织 p2 1WAF1/ CIP1基因及 p53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p2 1WAF1/ CIP1阳性率 4 2 .9% ,p53蛋白阳性率 6 4 .1% ;两者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之间有关 ,并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 ,p2 1WAF1/ CIP1阳性率下降 ,p53蛋白阳性率增加。推测 p2 1WAF1/ CIP1及 p53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性相关关系 ,同时检测 p2 1WAF1/CIP1基因及 p53蛋白的表达情况 ,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观察分别来自饮用水氟浓度为 3.6 8mg·L-1和 1.0 0mg·L-1两地区儿童间的刺激性颌 /舌下腺唾液中唾液蛋白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测定受试对象的刺激性颌 /舌下腺唾液的唾液流率、唾液总蛋白浓度和单位时间唾液总蛋白的分泌量 ,分析唾液蛋白组成及各组分占总量的比例。结果 ①F3 .68组颌 /舌下腺唾液流率高于F1.0 0组 (P <0 .1) ;②F3 .68组颌 /舌下腺唾液总蛋白浓度明显低于F1.0 0 组 (P <0 .0 1) ;③F3 .68组颌 /舌下腺单位时间唾液总蛋白的分泌量显著低于F1.0 0 组 (P <0 .0 5 ) ;④在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不连续电泳条件下发现 ,两组颌 /舌下腺唾液共发现 10~ 12条蛋白带 ,其中B10 、B12 蛋白带的出现率在F3 .68组显著低于F1.0 0 组(P <0 .0 5 ) ,且B9蛋白带的量占总蛋白量的比例在F3 .68组显著高于F1.0 0 组 (P <0 .0 1)。结论 两组刺激性颌 /舌下腺唾液中有关唾液蛋白的指标存在量的差异 ,提示饮用水中过量氟对儿童唾液蛋白表达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用β 淀粉样蛋白 (Aβ2 5- 35)诱导PC 1 2细胞凋亡以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嗜铬细胞瘤PC 1 2细胞 ,以不同浓度Aβ2 5 - 35诱导并于不同时间收获细胞 ,应用MTT法观察细胞活力 ,Fura 2 /AM荧光分析法检测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 ,Hoechst332 5 8及碘化丙啶复染分析细胞凋亡。结果 Aβ2 5- 35作用于PC 1 2细胞后 ,细胞活力逐渐下降 ,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同时细胞内Ca2 +浓度显著上升 ;不同浓度Aβ2 5 - 35作用后 ,PC 1 2细胞于不同时间出现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 ,该时间比Ca2 +浓度上升约晚 6~ 1 2h。结论 Aβ2 5- 35诱导后PC 1 2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内Ca2 +浓度上升及细胞凋亡 ,可作为较理想的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66.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基因片段。方法以HCV全长cDNA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366bp的核心蛋白基因片段。将其插入连接载体pMD18-T vector中,酶切后再与表达载体pBV220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V220/HCV-C。经鉴定后温度诱导表达,采用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检测核心蛋白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经温度诱导后获得目的基因的非融合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在14000 u处有一表达条带;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其具有HCV抗原特异性。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基因成功表达,对临床诊断试剂和HCV基因疫苗的研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7.
急性白血病hTERT mRNA和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RAP和RT PCR法分别检测 4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白血病组 )及 2 0例非白血病且骨髓正常者 (对照组 )的端粒酶活性与hTERTmRNA表达 ;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P16蛋白表达。结果 白血病组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 75 %和 80 % ,而对照组均为阴性。白血病组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5 ,P <0 .0 1)。白血病组及对照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5 %和 95 % ,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白血病组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r =- 0 .81,P <0 .0 1)。结论 hTERTmR NA表达和 p16基因失活可能在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激活可能与hTERTmRNA表达及 p16基因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8.
人ECK基因外显子3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人eck基因外显子 3(exon 3)的克隆与鉴定方法 ,研究其在ZR 75 1细胞系中的突变情况。方法 设计一对eck基因exon 3特异性引物 ,提取人正常皮肤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ZR 75 1基因组DNA ,并以此作为模板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eck基因exon 3片段 ,克隆入中介载体pUCm T中构建重组质粒 ,转化JM10 9大肠杆菌 ,扩增后经酶切、PCR初步鉴定后 ,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①从正常皮肤组织上皮细胞、ZR 75 1细胞系基因组DNA中 ,经PCR扩增 ,获得了人eck基因exon 3片段 ;②建立了正常皮肤组织、ZR 75 1细胞系eck基因exon 3片段的克隆 ;③ZR 75 1细胞系中eck基因exon 3片段存在突变。结论 从人组织与细胞系基因组DNA中 ,成功地构建了人类eck基因exon 3的克隆 ,并证实eck基因exon 3在ZR 75 1乳腺癌细胞系中有突变 ,为进一步研究eck基因exon 3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9.
Deregulationofcellcyclecontrolisnowconsideredakeyeventinoncogenesisandalterationsofgenesinvolvedinthiscontrolarefrequentfindingsindifferentcancermodels.CyclinD1hasdrawnattentionasa potentialoncogeneinseveralcancertypes .CyclinD1participatesinthecontrolo…  相似文献   
170.
Atpresent ,chemotherapyisstillimportanttotreatthemalignanthematopoitictumor .Thisthera pyhasnotonlymanysideeffectsbutalsoitssurviv alrateisverylow .Now ,theresearchofactivespe cificimmunotherapyhasbecomearesearchhotspotaftertheprogressofmolecules immunologyandtu mor immunology .Ithasbeenacceptedasanewwaytotreattheleukemiainthe 4 2 ndAmericaHema tologyMeeting .Sotheimmunotherapyofleukemiahasbeenverynoticing .Onthebasisofsometreat menteffectsontreatingsomeleukemia patientswithourleukemiavacc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