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31篇
综合类   23篇
水路运输   20篇
铁路运输   20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小板溪三线喇叭口隧道引进新奥法施工技术,采用上下半断面法开挖,变截面液压台车与泵送混凝土衬砌,全方位多角度地过程控制,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72.
海工用大直径混凝土管桩具有优越的工程性能和低廉的价格,曾为我国的港口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海工事业的进展,现在对这类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发展,研发了一种新的"海工用长管节后张法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通过全面检测和实际工程的考验,证明了该管桩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指标和力学性能指标。拓展了海工用大直径混凝土管桩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73.
文中从易流态化货物运输中常用的摔罐试验介绍入手,分析目前摔罐试验应用情况,指出摔罐试验应用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及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提出履约建议。  相似文献   
74.
电话闭塞法是当列车信号系统发生故障时采用的一种行车组织方法,首先对电话闭塞法的原理进行说明,指出采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的条件;其次对一站一区间、一站两区间、两站两区间3种不同闭塞区段行车值班员的工作量进行说明,探究空闲区间确认对闭塞区段的影响及行车指挥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对行车效率的影响;最后对3种闭塞区段的优劣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地铁运营不同阶段所适用的闭塞区段。  相似文献   
75.
严凯华 《水运工程》2020,(5):111-116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通常大型燃煤电厂都需要配备卸煤码头以满足厂区的煤炭运输。针对位于马尼拉湾口处的某卸煤码头结构设计问题,考虑工程区域台风季风浪条件恶劣、地震多发的自然特点,在保证结构安全和可靠性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和菲律宾当地规范对钢筋、混凝土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规定,确定适合本工程的码头结构形式、桩基形式和地震参数,并总结在台风频繁、地震多发的菲律宾进行码头设计的要点。结果表明,高桩梁板式码头结构对风浪有较好的适应性,二层系缆平台保证了船舶的安全靠泊,全直桩的灌注桩结构满足码头承重能力和结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76.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0):118-122
针对在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平面交叉节点通处理为路段,平面交叉节点的安全重要性被弱化,判别精度受到了影响的问题;并针对路网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先判别事故严重的路,再判别其上事故多发段,忽略了整体事故不严重的路上个别事故多发的段点的问题。对路网中各种等级公路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平面交叉节点行车安全特性,把公路划分为平面交叉节点路段和普通路段;平面交叉节点路段安全影响范围的确定;从而进行路网事故多发段判别。既提高了已有动态步长过滤法等对一条公路进行事故多发段判别的精度,又解决了不同等级、不同特征公路组成的路网在同一水平下的事故多发段判别;为路网安全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顶管法是采用液压千斤顶等设备,将预制管节按设计方案顶入土层中的一种采用非开挖技术修建隧道的施工方法。将大断面矩形顶管设计应用于城市过街通道工程中,可显著减小工程施工对道路交通、管线迁改等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采用大断面矩形顶管方案的某地铁过街通道工程的设计方案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断面矩形顶管方案是解决城市重要道路下地下通道的先进施工方法,不仅施工速度快、工程施工安全可靠,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8.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墩项的截面形式既有空心截面,也有实心截面。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墩顶分别采用空心、实心截面后墩顶部位的受力特点。结果表明,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题下,选择实心截面有利于满足主梁施工搭设托架,方便施工。  相似文献   
79.
Weaving sections, where a merge and a diverge are in close proximity, are considered as crucial bottlenecks in the highway network. Lane changes happen frequently in such sections, leading to a reduced capacity and the traffic phenomenon known as capacity drop.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he emerging automated vehicle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operations and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weaving sections. We propose an efficient yet effective multiclass hybrid model that considers two aspects of this technology in scenarios with various penetration rates: (i) the potential to control the desired lane change decisions of automated vehicles, which is represented in a macroscopic manner as the distribution of lane change positions, and (ii) the lower reaction time associated with automated vehicles that can reduce headways and the required gaps for lane changing maneuvers. The proposed model is successfully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with empirical observations from conventional vehicles at a weaving section near the city of Basel, Switzerland. It is able to replicate traffic dynamics in weaving sections including the capacity drop. This model is then applied in a simulation-based optimization framework that searches for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sired lane change positions to maximize the capacity of weaving section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by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sired lane change positions, the capacity of the studied weaving section can increase up to 15%.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if the reaction time is considered as well, there is an additional combined effect that can further increase the capacity. Overall, the results show the great potential of the automated vehicle technology for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weaving sections.  相似文献   
80.
平曲线路段事故数目与线形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进  方守恩 《公路》2002,(12):76-80
基于IHSDM的思想,针对我国国道上平曲线路段的线形特点,分析了平曲线路段的线形元素和事故数目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