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7篇
公路运输   137篇
综合类   226篇
水路运输   93篇
铁路运输   68篇
综合运输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利用动力学模型,分析研究再生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结合沈阳至铁岭路面维修工程,选取代表性的旧料抽提出旧沥青,分析了技术指标,经适合的再生剂再生后,以老化过程中正戊烷沥青质含量的变化为参数建立了再生沥青的老化动力学模型。得出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说明采用沥青质含量的变化可以较好地表征其动力学过程,求得正确的动力学参数。沈铁再生沥青老化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与辽河AH-90#沥青横向对比,证明了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2.
目前再生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较为广泛,该文针对间歇式拌和楼改造技术,结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实践,介绍并分析了间歇式拌和楼改造的关键技术,推荐了适合大掺量的厂拌热再生间歇式拌和楼改造方案,提出了RAP材料合适的加热温度,减轻了二次加热对材料的老化,改善了RAP材料传输过程的沾粘现象。  相似文献   
133.
文章通过对明代相关史籍和考古材料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认为郑和于宣德五年奉诏,六年冬率船队离开祖国;宣德七、八年,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系副使洪保充正使前往,郑和无死于古里的可能性,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34.
文章介绍了沥青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具备的工程性能,阐述了几种常用聚合物改性沥青的组成成分、相容条件、功能和应用范围,并探讨了直接混溶法、胶乳法、母料法等改性沥青生产工法的优劣性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5.
通过介绍政府对招标采购提供的优越性,分析高校图书招标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招标采购程序,选择合适招标方式,对图书招标采购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6.
采用一步固相法,制备出以富铁空心微珠为基、稀土掺杂纳米铁氧体为壳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制备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磁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样品的晶粒粒径为30 nm,复合材料两相的交换耦合作用增强,剩磁与矫顽力有所改善,提高了复合材料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Cr3+离子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该复合材料对含铬重金属的吸附率达到98%以上,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适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7.
材料技术的进步可惠及铁路行业的诸多领域,如铁道车辆和轨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铁路环境如噪声和振动的评估及控制方法、结构物的维护保养技术的创新、铁道车辆能耗的降低等。本文综述了这些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研发动向。  相似文献   
138.
本文对金属材料中容易混淆的几组牌号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个人的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9.
广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面层多采用辉绿岩材料,储量少,成本高。作者通过对花岗岩、砂岩等酸性石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工程性质等进行试验研究后显示,采取适宜的防止剥落措施,酸性石料沥青混合料完全满足抗水损害能力和抗车辙性能,可以用作高等级沥青路面表面层或磨耗层材料,从而达到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unctuality at bus stops. Although it is typically evalua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us operators, it must also account for users, as required in recent service quality norms. Therefore, evaluating punctuality at bus stops is highly important, but may also be a complex task, because data on both bus arrivals (or departures) and user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processed. Data on buses can be collected by Automatic Vehicle Location (AVL) systems, but several challenges must be addressed in order to use them effectively. Passengers data at bus stops cannot be derived from AVL, but they can be used to derive passenger patterns and need to be integrated into processed AVL data.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punctuality measure defined as the fraction of passengers who will be served within an acceptably short interval after they arrive.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is measure: it provides (i) several rules to handle AVL collected data, (ii) a procedure integrating processed AVL data and potential passengers’ patterns and (iii) a hierarchical process to perform the punctuality measure on each bus route direction of a transit network, as well as for every bus stop and time period.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experimentation of this method on more than 4,000,000 data of a real bus operator and represents outcomes by easy-to-read control dashbo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