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85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6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分析60例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复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重复感染占当时住院肝炎病人的14.8%。在重复感染中,同时感染甲、乙两型肝炎者9例;乙肝抗原携带者及慢性肝炎基础上感染甲肝者41例;乙肝隐性感染免疫后又感染甲肝者10例.同时观察到部分病人重复感染时,HBsAg 滴度下降或消失。并探讨了肝炎复发或突然加重的原因,认为两种肝炎病毒重复感染是肝炎复发或者突然加重的主要因素.故预防HBV 携带者及慢性乙肝重复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2.
病毒性乙型肝炎通过粪便进行传播,一直存在着异议.本文用免疫电镜负染法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13份粪便进行观察,检出了HBsAg,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符。此结果不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诊断和防治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构建并产生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human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hBDNF)重组腺伴随病毒(adeno associatedvirus,AAV)载体。方法 将目的基因hBDNF插入载体质粒pSSHG Neo的EcoRI BamHI位点 ,构建重组质粒pSSHG Neo/hBDNF。用腺病毒辅助质粒 pFG14 0代替野生型腺病毒 ,包装质粒 pAAV/Ad及已构建的重组质粒 ,三质粒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 80 %融合的 14 3细胞系 ,包装AAV hBDNF。经蔗糖梯度离心法纯化、斑点杂交方法测定重组病毒滴度。结果 重组病毒AAV hBDNF滴度约为 4 .86× 10 14 颗粒·L-1。结论 成功制备了重组病毒AAV hBDNF ,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基因治疗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25.
小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小鼠模型 ,了解病程规律及病理变化 ,为研制抗RSV药物打下基础。方法 给小鼠感染不同负荷量RSV(10 3、10 4 、10 5、10 6 PFU) ,并于小鼠感染 10 6 PFURSV后不同时间 (1、2、3、4、5、6、7d)取右肺组织作空斑形成实验检测肺组织RSV滴度 ,左肺组织行HE染色、电镜检查及原位杂交检测RSV定位表达。结果 病毒感染量为 10 3PFU时肺组织无空斑形成 ,随着感染病毒量增大 ,肺组织病毒增多。鼠感染 10 6 PFU后 ,随着时间推移 ,肺内病毒量降低 ,感染第 6天的肺组织已无空斑形成。病理显示RSV感染第 3天肺组织炎症性变化最明显 ,感染第 7天肺部炎症细胞减少 ,但出现了部分肺泡壁断裂融合 ,肺泡腔扩大。原位杂交证实RSV主要侵袭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结论 经鼻内滴入RSV可建立小鼠感染模型 ,可用于抗RSV药物的药效评价  相似文献   
26.
SinceCombes[1] firstlyreportedonecaseoftheHBV associatedmembranousnephropathy (HBV mGN )in 1971,theroleofhepatitisBvirus (HBV)playedin glomerulonephritiswas generally paidcloseattentionwhenitsmechanismwasinvestigat ed .Itremainsuncertainatpresent,however ,howHBVpl…  相似文献   
27.
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神经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不同病程阶段的角膜神经组织损伤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兔角膜刮痕接种HSVⅠ,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兔角膜感染,分期进行角膜美蓝活组织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神经的改变。结果感染HSK后第4天光镜下即出现角膜神经纤维稀疏、变细,中央神经网密度下降。至7~14d,神经损伤显著。第30天,仍未达到正常的神经网密度。电镜下,HSK后第4天,上皮内神经末梢轴膜不完整,轴浆部分溶解。第7~14d,神经损伤严重。第30天,神经轴膜仍不完整,轴浆内微管及小泡减少。结论HSK导致角膜神经纤维损伤及神经网密度下降,且角膜神经损伤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本核心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的研究 ,阐明HBV准种在慢性感染者中存在的意义。方法 以中国株HBV基因序列为依据 ,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 (PCR)引物 ,自 4 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中扩增HBV的BCP基因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技术展示缺失突变 ,DNA测序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发现 ,6 0 % (2 4 / 4 0 )患者血清中可见 2~ 3条扩增条带 ;测序结果发现BCP区存在多种突变形式 :点突变中以 14 0nt(T→C)最为常见 ,缺失突变多见于TA1,TA2及TA3,多表现为 8bp和 2 0bp的缺失。 结论 HBVBCP区内有一缺失高变区 ,并在患者体内存有多种变异形式 ;TA1,TA2和TA3的变异可能影响e抗原的表达。HBV慢性携带者体内有HBV准种共存  相似文献   
29.
使用流式细胞位(FCM)双色分析法,对1名支原体肺炎(MP)及1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性期及恢复期14项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急性期两者均有CD4+CD45RO+细胞、CD8+细胞、CD8+CD45RO+细胞、CD56+细胞、CD57+细胞明显降低,CD19+细胞明显升高;恢复期MP上述淋巴细胞亚群均能迅速恢复,而RSV肺炎各项淋巴细胞亚群基本上没有好转,其中CD3+细胞、CD4+细胞、CD4+CD45RA+细胞、CD4+CD45SRO+细胞、CD8+CD45RO+细胞、CD57+细胞比急性期更低,CD19+细胞比急性期更加升高。提示:RSV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受抑制比MP更重,抑制时间持续长,推测这一特点可能正是导致RSV肺炎易反复咳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
以单克隆抗体补作溶解法分离T4、T8细胞亚群,PCR检测65例各型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和PBMCs中的HBVDNA,结合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探讨HBV侵犯免疫细胞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MCs中HBVDNA阳性24例(24/65,36.92%),不同类型乙肝患者阳性率差异较大;T4、T8、细胞亚群中HBVDNA阳性分别为16例和21例,HBVDNA阳性组IL2R表达明显降低,抑制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HBV对T8细胞可能更具亲嗜性,HBV对免疫细胞的侵犯是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