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9篇
公路运输   104篇
综合类   37篇
水路运输   10篇
铁路运输   11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BSTRACT

Tires are used by the customers during several tens of thousands of kilometres, and before their replacement, the driver will encounter a continuous variation of tread depth due to the tire wearing. Although the wet braking labelling demonstr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ire in the new stage, it is known that the wet traction evolves with tire wear. In this paper, an in-depth comparison of the wet grip performance of new and worn tires will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regulatory wet braking test. For this purpose, we propose an original approach to analyse braking test results, which allows breaking down and quantify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during this test.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wo main mechanisms are taking place during the entire test: rubber friction and hydroplaning mechanisms. The µ value obtained at low speeds reflects the friction potential of the tested tires while the decline of performance at higher speeds is attributed to hydroplaning mechanisms. This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numerous tir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current regulatory test applied on new tires is focussing mainly on the rubber friction mechanism. The same test applied on worn tires exhibits both rubber friction and hydroplaning mechanisms. The mechanisms decomposition shows that the source of the performance decline from new to worn status varies greatly, some tires having most of their performance loss due to hydroplaning, some others due to rubber friction drop.  相似文献   
12.
黄林火 《汽车电器》2012,(9):8-12,16
主要论述东风雪铁龙C5轿车轮胎气压不足监测系统的基本结构及运行原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汽车在突发爆胎事故时的稳定性,对爆胎汽车主动制动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车轮爆胎时间与压力变化的关系,在UniTire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爆胎模型;根据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及质心侧偏角对汽车稳定性影响的关系,基于二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汽车横摆角速度及质心侧偏角实际值与理想值的偏差,并基于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最优控制方法决策出最优附加横摆力矩,从而修正爆胎后汽车的运动状态。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对所提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主动制动控制策略可以保证爆胎过程中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各种常用轮胎模型的特点与应用范围,根据汽车操纵动力学研究的需求,在Matlab环境下运用魔术公式建立了轮胎动力学模型,并对汽车轮胎力与纵向滑移率,纵向力、侧向力及回正力矩与纵向滑移率、侧偏角、外倾角、垂直载荷的关系等轮胎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魔术公式轮胎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轮胎的动力学特性,适用于车辆动力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轻型卡车备胎升降器常见故障及主要问题的改进措施。备胎升降器主要有备胎使用过程中松脱、备胎升降器卡滞、备胎使用过程中晃动或旋转等三种故障。根据备胎升降器结构原理,通过FT图系统分析了三种故障的可能原因,并对主要原因展开说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改进建议:对备胎升降器的润滑、弹簧压紧力、防尘罩设计、轮辋与横梁结合面摩擦系数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跨座式单轨列车轮胎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转向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单轨列车的运行条件,论述影响其轮胎寿命的主要原因,包括线路条件、驾驶操作情况、运行情况及轨道面质量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轮胎临界速度的影响因素,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振动理论建立了轮胎使用的力学模型,得出轮胎变形恢复时间与其有效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影响轮胎临界速度的使用因素包括负荷、充气压力、径向变形和胎面磨损量,载荷一定时,提高轮胎充气压力,充气压力一定时,减轻载荷都有利于提高轮胎使用的临界速度。分析结果与轮胎的实际应用情况相符,说明该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当前公路车桥耦合振动模型中轮胎模型过于简化、车轮-路面接触力与桥梁响应计算结果不够精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精细化轮胎模型.首先基于车辆橡胶轮胎的几何、力学特征,建立了径向弹簧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推导;然后考虑轮胎与路面接触面的刚度分布特征和高速状况下轮胎的惯性力,提出了轮胎接触面分布刚度的计算方法,保证了轮胎接触...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事故现场可视轮胎印迹强度与车辆动力学特性、轮胎橡胶磨损特征及道路表面灰度之间的关联特性,提出基于车路耦合的事故现场轮胎印迹强度参数化研究方法。通过结合动态滑动摩擦因数模型及轮胎非线性模型,建立车辆路面9 DOF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BOX惯性测量技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运用胎面磨损能量模型,从车路系统角度确定车辆、轮胎和路面特性对轮胎全局摩擦力及胎面磨损特性的影响。结合印迹强度特征模型提出轮胎印迹强度参数研究方法,选取不同制动、转向角工况及3组路面、胎面特性对轮胎路面接地力学特性、胎面橡胶磨损量、可视轮胎印迹特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印迹强度仅与全局摩擦力大小有关,与轮胎路面滑移方向无关;滑移工况下胎面橡胶磨损量随着全局摩擦力和滑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印迹强度变化不明显;制动力矩和道路表面灰度对产生可视轮胎印迹起决定作用,转向角主要影响不规则可视轮胎印迹的产生;前轮轮胎最先出现可视印迹,且可视印迹长度和强度均高于后轮轮胎;采取可视印迹起点作为事故车辆速度判定具有一定的误差,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成果能够为基于可视轮胎印迹的交通事故重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轻度胶结橡胶-砂颗粒混合物的压缩特性和胶结退化过程,通过室内一维压缩试验、剪切波速测试和扫描电镜检测,对比分析混合物的应力-应变特征和刚度演化规律,研究颗粒间胶结作用、砂掺量等对试样密度、残余应变、剪切波速和小应变剪切模量的影响,同时定性评价压缩后胶结混合物微观结构特征,探讨轻度胶结刚-柔性颗粒混合物的受力变形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橡胶-砂颗粒混合物密度随砂掺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少量胶结物质添加可有效减小压缩变形和残余应变,胶结试样的加载压缩曲线可分为胶结控制、胶结退化和应力控制3个阶段,残余应变与砂掺量间呈指数减小关系;颗粒间胶结作用在高应力条件下退化完全,胶结试样剪切波速表现出与未胶结试样相似的变化规律;相同砂掺量与应力条件下,胶结试样具有较高的小应变剪切模量,压缩过程中小应变剪切模量的演化规律与剪切波速类似;颗粒间胶结在荷载作用下首先发挥作用并逐渐退化,当刚性颗粒(砂颗粒)含量较低时,混合物的受力介质主要为柔性颗粒(橡胶颗粒),颗粒空间位置无显著改变;当刚性颗粒含量较高时,荷载作用下刚性颗粒会发生一定的滑移和滚动,形成相互接触的受力链以承受荷载,柔性颗粒则可阻止受力链倾覆与倒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