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46篇
公路运输   221篇
综合类   247篇
水路运输   79篇
铁路运输   78篇
综合运输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71.
The dense overflow across the Denmark Strait is investigated with hydrographic and hydro-chemical data and the water mass composition of the Denmark Strait Overflow Water (DSOW) is determin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Hydrographical properties, the transient tracers CFC-11 and CFC-12, oxygen and nutrients are utilized for the water mass definitions.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masses north of Denmark Strait are described, the important water masses at the sill and the variability on weekly time-scal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entrainment and mixing of water into the overflow plume in the northern Irminger Basin is calculated.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water masses both from the Nordic Seas and the Arctic Ocean are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DSOW. It is found that water masses transported with the East Greenland Current make up about 75% of the overflow at the sill. The overflow at, and shortly south of, the sill is inhomogeneous with a low-salinity component dominated by Polar Intermediate Water. The high-salinity component of the overflow is mainly of Arctic origin. The water mass composition, and the short-term variability for 7 repeats of sections close to the sill are described, and these illustrate that the overflow is in fact a composite of a number of water masses with different formation and transport histories. This indicate that the overflow is a robust feature, but that it responds to variations in the circulation or atmospheric forcing that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intermediate and deep water masses within the Arctic Mediterranean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t a section about 400 km south of the sill the overflow is well mixed and modified by entrainment of, mainly, Iceland–Scotland Overflow Water and Labrador Sea Water, together constituting 30% of the overflow plume. The entrainment of Middle Irminger Water dominates shortly downstream of the sill, before the overflow plume reaches too deep but the entrainment seems to be intermittent in time.  相似文献   
572.
利用CRTSⅢ型板式轨道-路基结构足尺试验模型,模拟高速列车荷载作用,进行3 000万次疲劳试验,对扣件刚度、隔离层刚度及各部件加速度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扣件动静刚度均随荷载作用次数增幅分别为116%和30%,动静刚度比呈线性增加,疲劳荷载作用到1000万次左右时,动静刚度比达到1.5;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得到隔离层刚度与荷载作用次数呈二次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975,据此可以预测3 600万次时刚度达到最大值,约为初始刚度2.4倍;钢轨及轨道板加速度降幅分别为63%和34%,底座加速度增幅为54%;研究成果可为CRTSⅢ型板式轨道状态评估研究及养维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3.
通过室内小梁疲劳试验,分析影响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材料疲劳特性的因素,为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组成设计提供依据。同时,研究荷载间歇时间对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材料疲劳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4.
车用动力使用甲醇燃料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甲醇 (CH3OH)燃料的理化特性和燃烧特点 ,对采用CH3OH燃料的可行性做了扼要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75.
沥青技术性能对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折圣  黄晓明  袁斌 《公路》2002,(10):113-115
研究了沥青技术性能与混合料疲劳性能的相关性。首先 ,测定不同沥青的 2 5℃针入度、针入度指数 PI、含蜡量、老化前软化点、老化后软化点、PAV压力老化残留物的动态剪切试验 G* sinδ值等技术指标 ;其次 ,用这几种沥青拌制相同级配 (AC- 16 I)的沥青混合料 ,并成型试件 ,用 MTS810材料试验系统测定其疲劳寿命 ;最后 ,用灰关联的分析方法 ,分析各种沥青技术指标与混合料疲劳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沥青的含蜡量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影响最显著 ,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控制沥青的含蜡量 ;SHRP所提出的表达沥青胶结料疲劳性能的指标 G* sinδ与混合料疲劳性能的灰关联度较大  相似文献   
576.
近几年,大城市间各种客运方式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几种客运方式既存在合作关系,又存在博弈竞争关系。高速铁路运输企业必须根据旅客运输市场需求,合理设计所提供的运输服务属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最终才能赢得合理的企业效益。本文从高速铁路运输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和旅客出行方式选择两方面,建立高速铁路运输服务属性调整的双层规划模型,探讨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以期对高速铁路运输企业设计合理的运输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并将此模型及算法应用于武广高速铁路运输服务水平设计中,验证模型及求解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77.
针对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区域第三系上新统粉质黏土的工程地质特性,采用室内室外试验、现场监测的方法综合分析粉质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经过大量实测数据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粉质黏土隧道初支位移与时间的对数函数关系的规律,总结隧道施工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特点。  相似文献   
578.
刘建国 《铁道工程学报》2011,(9):97-100,117
研究目的:作者通过对东莞R2线花岗岩类残积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找出花岗岩类残积土的物理力学特征,建立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花岗岩类残积土工程勘察的措施及建议。研究结论:(1)东莞市花岗岩类残积土颗粒成分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天然孔隙比较大,液性指数较小,抗剪强度较高,压缩系数偏大,压缩模量偏小,膨胀性小等;(2)天然孔隙比与压缩模量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3)勘察宜采用现场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579.
武汉至英山高速公路一期土建12标位于大别山区的英山县境内,标段内的杨柳互通A匝道桥连续梁设计为C60混凝土。大别山区广泛分布着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的片麻岩,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尝试用该类花岗质片麻岩碎石配制出C60高强混凝土,且兼有混凝土的耐久性特点,对降低工程成本、开发大别山区石料资源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80.
静压桩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兰州地区高饱和度黄土地基静压桩现场工程实践,在认识工程场地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静压桩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如何保证施工质量提出了建议。根据现场试桩资料结果的分析,对静压桩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