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1篇
  免费   192篇
公路运输   613篇
综合类   485篇
水路运输   386篇
铁路运输   520篇
综合运输   59篇
  2025年   22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基于Ablow和Schechter经典差分方法,分析水下非均质拖曳线列阵的受力特性,建立其空间运动控制方程.采用中心差分法和牛顿迭代法对运动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及时间和空间上的迭代求解,获得水下非均质拖曳线列阵的动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非均质线列阵实尺度模型,设计并开展湖中的实航拖曳试验,分析比较了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数学仿真方法有效可靠,可为水下非均质拖曳线列阵动力学特性分析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2.
文章采用了空气动力、水动力、控制与弹性完全耦合的时域模拟方法研究了张力腿式浮式风机平台的动力响应.水动力载荷的计算采用了三维势流理论与Morison公式.空气动力载荷的计算采用了叶素动量理论和广义动态尾流理论.利用FAST软件得到了张力腿式浮式风机平台响应的时域结果,并分析了其动力响应特性.建立了描述平台纵荡运动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并采用了摄动方法求得其近似解,解释了纵荡运动中由非线性粘性效应引起的高频响应.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高频的响应分量对平台的动力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基于完全耦合算法的绕水翼流固耦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完全耦合算法对绕二维NACA0009水翼流固耦合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Theodorsen模型和Munch模型对刚性和弹性水翼的水弹性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流体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了影响结构水弹性响应和流固耦合特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了流体黏性的Munch模型与基于势流理论的Theodorsen模型对气动弹性响应的数值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而Theodorsen模型由于没有考虑流体黏性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结构的水弹性响应。结构的惯性、阻尼和刚度力矩与流体的相应附加载荷均处于同一数量级,故流体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不可忽略,尤其对于弹性水翼,流体的惯性、附加阻尼作用增大,流固耦合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对流固耦合特性的计算结果影响将更大。外部激励频率为非共振频率时,结构的刚度作用是影响水弹性响应的主要因素,外部激励频率为共振频率时,流体的附加阻尼和附加刚度作用减弱,除结构的刚度作用外,流体与结构的惯性作用对水弹性响应和流固耦合特性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14.
LNG-FSRU采用软刚臂单点系泊系统定位于特定海域在风、浪、流联合作用下进行作业,其运动非常复杂,必须进行水动力性能研究.本文针对35万立方米超大型LNG-FSRU,采用软刚臂单点系泊系统定位方式,开展了风、浪、流联合作用下水动力模型试验研究.软刚臂系泊系统软中各构件间的连接方式及Yoke重量相似是模型试验的关键,试验对该系泊系统的相似性进行了模拟,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软刚臂系泊系统刚度曲线呈现非线性,试验结果与数值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试验中对于软刚臂系泊系统的模拟是合理的,反映了LNG-FSRU在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的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15.
研究艉轴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对艉轴架设计、船舶设计及船舶尾部的振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数值仿真是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合理有效的模型则是正确分析的基础.为此,在传统艉轴架系统梁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弹性连接梁模型、体一梁混合模型以及船体一艉轴架系统耦合模型对艉轴架的横向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并以试验测试数据为基础,对上述模型计算所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边界条件和构件连接方式对艉轴架的振动固有频率影响较大;在模型适用性上,弹性连接梁模型在工程计算中较以往的梁模型更合适,船体一艉轴架系统耦合模型适用于要求精度更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6.
流固耦合船舶舱室中低频噪声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介绍了封闭声腔结构区域内流固耦合声学有限元数值分析理论、方法和计算流程,并用该方法进行封闭区域内声学特性分析,应用于船舶舱窀噪声数值预报.文中计算考虑了船舶动力激励源引起的结构振动响应噪声、空调风口噪声源引起的空气噪声及舱室周围复合吸声材料.  相似文献   
117.
变工况下船舶艉轴机械密封端面温度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变工况下的船舶艉轴机械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接触耦合法对其进行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温度场有限元计算,重点介绍了船舶艉轴密封环稳态温度场数学计算模型和热流密度载荷的施加思路,依据接触表面的温度连续性条件对变工况时密封端面的接触状况及温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速、海水压力以及载荷系数都是引起端面温升的重要原因,各工况下静、动环接触区温度相同,非接触区静环端面温度高于动环,且在热力耦合作用下,密封端面发生锥形变形,呈现开口间隙.  相似文献   
118.
气泡动力学数值模型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势流假设,建立气泡动力学数值模型,并开发计算程序.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模型、不同单元类型的计算精度,以及网格划分、时间步等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验证了本文数值模型的收敛性,并在计算过程中分析了动能、势能及总能量随时间的变化.为考核文中建立的气泡动力学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分别将轴对称模型及三维模型与Rayleigh-Plesset气泡模型的精确解及实验数据、实验照片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Rayleigh-Plesset模型及实验数据吻合很好,表明文中建立的计算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并分析了气泡在重力场中的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19.
超声降解废水机理及空化气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超声降解废水的机理,并根据以体积作为动力学参数的气泡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低频下的空化强度更大,更有利于降解过程,而驱动声压和初始气泡大小则存在一个最佳值,同时与传统的R-P方程作了比较,两个模型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所用模型也适用于对气泡运动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120.
In this study, current meter and hydrological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X Italian Expedition in the Ross Sea (CLIMA Project) are analyzed. Our data show a nice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data referring to the water masses present in this area and their dynamics. Here, they are us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mixing and deepening processes of Deep Ice Shelf Water (DISW) over the northern shelf break of the Ross Sea. In more detail, our work is focused on the elementary mechanisms that are the most efficient in removing dense water from the shelf: either classical mixing effects or density currents that interact with some topographic irregularity in order to drop to deeper levels, or als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which, in its meandering, can push the dense water off the shelf, thus interrupting its geostrophic flow. We also discuss in detail the (partial) evidence of dramatic interactions of the dense water with bottom particulate, of geological or biological origin, thus generating impulsive or quasi-steady density-turbidity currents. This complex interaction allows one to consider bottom particular and dense water as a unique self-interacting system. In synthesis, this is a first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ottom particulate on the dense water dynamics in the Ross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