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0篇
  免费   359篇
公路运输   1482篇
综合类   1077篇
水路运输   1042篇
铁路运输   335篇
综合运输   8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use of a bicycle for commuting to work at the level of the 589 municipalities in Belgium. Regress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and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autocorrelation, heterogeneity and multicollinearity. Spatial lag models were used to correct for the presence of spatial dependence and a disaggregated modelling strategy was adopted fo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much of the inter-municipality variation in bicycle use i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aspects such as the relief, traffic volumes and cycling accidents. Town size, distance travelled and demographic aspects also have some effect. In addition,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the structural covariates on bicycle use: the impact of variables such as traffic volume and cycling accidents differs substantiall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that high rates of bicycle use in one municipality stimulate cycling in neighbouring municipalities, and hence that a mass effect can be initiated, i.e. more cycle commuting encourages even more commuters in the area to cycle. These findings provid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decision-makers wishing to promote a shift from car to bicycle use.  相似文献   
142.
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纵向运动稳定性及纵向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优华 《船舶》2011,22(3):1-7
以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静水中的纵向运动稳定性以及根据STF方法结合粘性修正方法预报其在波浪上的纵摇、垂荡运动等。首先根据ROUTH稳定性准则从定性角度观察其稳定性,然后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给出其稳定性运动品质评价指标,并与配置稳定鳍后进行对比。最后给出配置稳定鳍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纵向运动预报。  相似文献   
14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运输系统要求的提高,大量高速铁路在我国广泛修建。然而,在软土区域修建高速铁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一直备受关注。结合工程实例,借助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对路基施工过程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及结论能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4.
阐述了船坞超高型管柱支撑的设计。提出了船坞区域搭载时管子支撑与外板3种连接形式下的支撑设计允许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并对目前船坞使用的φ426mm×14mm和φ500mm×18mm两种管子进行计算分析。改进了撑管的底部支撑,提高了超高型管子支撑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介绍了先张法槽式张拉台座的力杆的设计分析。分别从承受的张拉力、结构稳定分析、强度验算、确定横向联系梁间距和纵向变形方面对工程实际进行验算。解决了梁板加宽后张拉力增加而张拉台座承力杆截面不需要增大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6.
乌锡铁路黄河特大桥桥址位于三湖河口至昭君坟段,北岸为乌拉山山前倾平原,南岸为鄂尔多斯台地,桥址主河道宽710 m,水深3~20 m左右,处于严重的流凌河段,搭建施工栈桥成功与否是确保黄河特大桥顺利施工的关键所在。通过方案比选,确定采用浮桥方式,解决了流凌段栈桥的快速搭拆施工难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7.
浸水条件下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文惠  王元汉  郑俊杰 《公路》2007,(10):96-100
降雨后土体浸湿是造成膨胀土路堑边坡破坏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浸水条件下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破坏机理,考虑膨胀力作用的特点,建立了膨胀土路堑边坡的膨胀力作用模型。结合实际膨胀土路堑边坡工程,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边坡在浸水前后及不同浸水深度时的位移场、危险滑动面和稳定系数。通过分析和比较表明: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受浸水条件的影响,浸水后的边坡不仅安全性明显降低,而且破坏具有明显的浅层性特征,故应做好坡面的防护和防水、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148.
渗流作用下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ADINA程序分析了天然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得到了安全系数和滑面的位置,并与ANSYS以及传统条分法GEO-SLOPE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渗流作用下,基于渗流方程和温度方程的原理,把温度场所对应的温度荷载转化为孔隙水压力荷载施加在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模型上,对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与采用传统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相比,两者之间的误差在3%以内,说明利用温度场进行渗流计算,再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来进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9.
介绍济南黄河三桥项目概况、建设条件、主要技术标准、总体设计等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50.
水位下降对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LAXIS有限元程序对一边坡算例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选择理想弹塑性模型和莫尔-库仑屈服准则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土体分别设置为排水条件和不排水条件时的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当土体设置为排水条件时,在库水水位下降过程中,安全系数随水位的下降逐渐减小,但当水位下降了20 m以后,由于孔隙水压力给滑面提供了竖直方向的作用力,随着水位的继续下降安全系数反而略有上升。当土体设置为不排水条件时,坡体内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对边坡安全系数的降低更为明显。考虑坡体内超孔隙水压力时安全系数的计算结果比不考虑坡体内超孔隙水压力时的计算结果低10%左右,因此实际工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超孔隙水压力的积累和消散,并根据"最不利水位"所对应的安全系数进行校核。在计算过程中PLAXIS程序能较好地模拟水位下降引起的渗流作用对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