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9篇
  免费   818篇
公路运输   4435篇
综合类   4187篇
水路运输   1022篇
铁路运输   1367篇
综合运输   546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253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760篇
  2013年   619篇
  2012年   881篇
  2011年   1001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749篇
  2008年   854篇
  2007年   995篇
  2006年   847篇
  2005年   535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s)与人工驾驶车辆(HDVs)混行的交通发展模式会促进城市路网容量发生变化,为解析混合交通流对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的影响,构建了智能网联环境下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双层规划模型。为表征CAVs信息获取与自动驾驶的能力,假定CAVs遵循系统最优原则选择路径,而HDVs则根据自身经验选择路径,基于二者路径选择的差异建立描述混合交通分配的下层模型,刻画智能网联环境下的混合交通流分配特性。并且,为了快速求解大型路网交通分配,将下层混合交通分配模型转换为非线性互补下问题进行求解。考虑到实际路网的随机性,以及路网道路通行能力并非固定值,运用具有多种相关性的均匀随机分布理论,建立了的描述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的上层模型。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分析不同CAVs渗透率下的路网容量可靠性,并进一步解析各路段对路网容量可靠性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当需求水平d > 0.5时,路网容量可靠性开始降低;当d > 0.7且CAVs渗透率λ=0时,可靠性小于0.4;当d > 0.7而λ=1时,可靠性接近1,说明CAVs可增强路网容量可靠性。研究还发现,当需求水平处于0.7~1区间时,渗透率的变化对路网容量可靠性有显著的影响,但随着需求的增大,路网处于超负荷状态,渗透率对路网容量可靠性影响较小。此外,CAVs渗透率从0增加至1的过程中,路网中存在“道路容量悖论”现象的道路从19条下降至3条,且当λ=1时路网中仅有1条道路出现了显著的“道路容量悖论”现象,拥堵严重。表明CAVs渗透率的增大可以显著改善路网中的“道路容量悖论”现象,减少路网容量可靠性的波动,提高路网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为揭示交通事件对高速公路运行状态持续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持续时长预测方法。考虑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时间序列特性,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理论,从时间序列数据中提取交通事件时间依赖关系;通过引入长短时记忆网络,结合特征、时序注意力层挖掘历史时刻信息和当前时刻数据间的相关性,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长短时记忆网络的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持续时长预测模型。以2018年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交通监测数据集为例,开展了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持续时长预测模型验证,对比了所提模型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这4种典型算法的预测精度,并分析了事件类型、天气条件、车辆类型、交通量等不同影响因素对持续时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使用同一数据集,注意力机制-长短时记忆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平均绝对误差为24.43,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5.24%,均方根误差为21.17,预测精度优于其他4种预测方法。在模型的各影响因素权重中,事件类型所占权重最大为0.375,其次分别为车道数、车辆类型、天气等;采用立交出入口小时交通量作为修正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可分别降低21.3%、7.5%和16.9%。研究结果能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持续时长预测的精度,为公路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3.
先期振动对土石坝地震变形影响显著。通过开展不同先期动应力作用下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先期振动对未加固堆石料和高聚物胶凝堆石料动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期振动对未加固堆石料和高聚物胶凝堆石料的弹性轴应变无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其塑性轴应变;未加固堆石料和高聚物胶凝堆石料的残余变形在先期振动影响下显著减小,与未经受先期振动的试样相比,先期动应力为40%围压的试样,最大残余剪应变降低幅度和最大残余体应变降低幅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8.1%和42.0%;先期动应力为80%围压的试样,最大残余剪应变降低幅度和最大残余体应变降低幅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0.9%和71.6%。先期动应力幅值越大,再次经历动应力时未加固堆石料和高聚物胶凝堆石料产生的残余变形越小,抵抗变形能力提高越明显。最大残余变形的降低幅度与固结比、围压及高聚物含量无关。随后修正了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修正后的残余变形模型可以反映高聚物对堆石料残余剪应变和残余体应变的影响。与未经受先期振动的试样相比,先期动应力为40%围压的高聚物胶凝堆石料(高聚物质量比Rp=2%)的改进残余变形模型参数c1c4分别降低了27.7%和61.2%;先期动应力为80%围压的高聚物胶凝堆石料(Rp=2%)的改进残余变形模型参数c1c4分别降低了68.8%和79.3%。  相似文献   
994.
以感应充电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为主要特征的充电路面(Electrified Road,e-Road)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可为行进中的电动汽车进行动态无线充电,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是支撑未来公路交通电气化发展的重要储备技术。详细介绍了IPT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总结了已有e-Road试验段的充电性能参数和技术就绪度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设施角度剖析了e-Road目前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①深入分析了IPT系统工作时因高频磁场通过介电性路面材料所引起的电磁损耗对IPT系统充电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②针对充电模块与普通沥青路面存在的力学兼容性问题,从结构受力原理、材料损伤特性等方面总结了e-Road复合结构产生力学损伤加剧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耐久性优化措施;③针对e-Road环境可持续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并对比了e-Road与传统道路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指出了e-Road环境性能研究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估算的重要性。此外,还从政策支持、安全性、价格因素等角度对e-Road进行了综合可行性评估,并对充电路面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智能化展望,提出了e-Road与其他新型智能道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95.
良好的路面抗滑性能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而集料品质是影响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集料的耐磨光性能直接决定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变规律和抗滑终值。因此,集料磨光值的表征和评价对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抗滑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明确粗、细集料对沥青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的影响,引入了3种新的试验方法:①使用Wehner/Schulze (W/S)加速磨光试验对不同种类粗、细集料的磨光值进行评价;②使用自主研发的轮式加速磨光机对9组试样进行加速磨光试验;③使用W/S试验仪抗滑测试机体在速度为60 km·h-1和水膜覆盖条件下测量试件磨光后的动摩擦因数。结果表明:①集料矿物成分是决定磨光值的重要因素,且磨光值越高沥青路面的长期抗滑性能越好;②密级配沥青路面细集料对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的影响比粗集料更大;③W/S加速磨光试验不仅较Polished Stone Value (PSV)试验结果精度更高,还能评价细集料的抗磨光值;④不同抗滑检测设备与试验方法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轮式加速磨光试验能对试件的全磨耗周期行为进行表征,W/S抗滑检测则可在高速动态旋转和水膜覆盖条件下进行检测(且不受人为操作影响和可重复性高),二者的工况模拟和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未来工程应用中,应尽量提高细集料的磨光值,以进一步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同时,如需精确地表征集料磨光值差异性与路面抗滑性能之间的关系,建议使用W/S试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抗滑桩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稳定边坡和治理滑坡的主要手段之一,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是影响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是抗滑桩水平抗力调整的关键。通过几何缩尺比例为1∶15的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对桩前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究。根据抗滑桩桩前被动土拱和模型试验系统的对称性,自主设计土压力传感器的布设方案,以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对桩前土体各测点的xy方向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实时采集;采用千斤顶对模型桩施加水平荷载,对加载过程中抗滑桩嵌固段桩身弯矩、桩前土压力及桩前土体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绘制桩前土体应力云图并对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进行了拟合,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以揭示桩前被动土拱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桩身弯矩和桩前接触土压力均在嵌固点下4倍桩宽处附近出现极大值,后随埋深逐渐减小;②桩前被动土拱是由相邻桩对桩前土体的相互作用使主应力发生偏转而逐步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可分为初步形成阶段、承载阶段和破坏阶段;③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呈抛物线形式,随埋深逐渐增大形成被动土拱所需桩顶位移随之增大;④同一埋深处桩前被动土拱矢跨比随桩顶位移增加而逐渐变大,在承载阶段土拱矢跨比随埋深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997.
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作为路面内部排水设施的主要形式被广泛应用.碎石材料的级配和水泥胶浆的性能是影响其排水功能和力学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分别针对这两部分进行材料设计.采用CBR和动载压人试验对级配进行筛选.采用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各组分材料对材料的7d和28 d的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并用功效系数法确定满足多项指标要求的优化配合比方案.最后测试了所设计排水基层材料的体积指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排水基层材料满足排水功能和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998.
在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中,常常需要利用多种传感器对不同的交通目标进行数据采集,经常遇到时间不同步、数据率不一致的问题。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多目标数据的时间对准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多目标跟踪的基础问题,提高了数据融合效率,并通过仿真实验及与传统时间对准方法的比较给出了该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9.
许海亮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5):41-42,49,238
老路改造工程往往受限于道路现状条件,设计指标不能完全满足相应的道路设计规范要求,若强而为之则大大增加了工程改造成本,因此老路改造中的一些设计指标宜依据老路运行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在满足需求且保证运行安全的基础上可适当调整某些设计指标的取值,达到改造工程的双赢。该文以成都市人民南路为列,依据道路的实际现状,对老路改造中的设计车速、车道宽度、通行净空等关键性指标的取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由于软土地区的高压缩性,该区域的道路下排水管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纵向垂直变位。在接口顶部,由于承受不了拉应力而开裂。排水管内水会渗入地层污染地下水,同时地下水也会带着土粒从裂缝中流入排水管内,并且引发路面坍塌或地下水污染等危害。该文对这些病害结合工程实例情况,提出了治理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