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82篇 |
免费 | 86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269篇 |
综合类 | 2823篇 |
水路运输 | 733篇 |
铁路运输 | 448篇 |
综合运输 | 27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0篇 |
2024年 | 195篇 |
2023年 | 192篇 |
2022年 | 190篇 |
2021年 | 317篇 |
2020年 | 302篇 |
2019年 | 197篇 |
2018年 | 140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233篇 |
2014年 | 575篇 |
2013年 | 453篇 |
2012年 | 643篇 |
2011年 | 750篇 |
2010年 | 627篇 |
2009年 | 533篇 |
2008年 | 642篇 |
2007年 | 741篇 |
2006年 | 531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186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提高城市道路短时交通流预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遗传粒子群支持向量机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路网原始交通流量进行时空相关性分析,用较少的主成分代替原始交通流量并作为预测因子,在粒子群算法中引入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因子,避免粒子群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利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得到最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实现城市道路的短时交通流预测.以长春市路网的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时,遗传粒子群算法不会陷入局部最优,优化效果更好;与粒子群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遗传粒子群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所提出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波动较稳定,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4.96%和3.41%.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有限元软件KENSLABS, 构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轮载损伤计算模型, 引入地基季节调整系数与零养护疲劳准则, 分析了土基模量整体削弱对路面疲劳开裂指数的影响, 探讨了当量轴载系数与多轴通过一次的计算次数对土基模量的依赖性, 研究了不同土基模量下板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单轴轴重、单轴每日重复作用次数等核心路面设计参数与路面开裂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指数随着地基季节调整系数的减小而增大, 增大速度随地基季节调整系数的减小而加快, 当地基季节调整系数从1.0减小为0.8和从0.4减小为0.2时, 在单轴、双轴和三轴荷载作用下, 路面开裂指数分别增大了2.8、2.9、1.5倍和49.8、269.0、1 351.4倍; 当量轴载系数与多轴通过一次的重复计算次数受到板厚与土基模量的影响, 在土基模量为60 MPa, 板厚为15cm或35cm时, 单轴荷载比双轴荷载更易产生损伤, 双轴荷载比三轴荷载更易产生损伤, 在土基模量为20MPa, 板厚为15cm时也是如此, 但在土基模量为20MPa, 板厚为35cm时, 结论则与前相反; 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指数随着面板厚度、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单轴轴重、单轴每日重复作用次数而改变的幅度与土基模量直接相关, 当土基模量为20、60 MPa时, 面板厚度从21cm增加到25cm, 疲劳开裂指数分别减小1.18×10、1.18×10-2, 当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从4.0 MPa增大到4.4 MPa, 疲劳开裂指数分别减小1.28、2.20×10-3, 当单轴轴重从80kN增大到160kN时, 疲劳开裂指数分别增大5.48、7.36×10-3, 当单轴荷载每日重复作用次数从50增加到90时, 疲劳开裂指数分别增大2.05×10 -1、5.07×10-4; 增设厚度为15cm的水泥稳定基层后, 设定工况下的路面疲劳开裂设计寿命增加3.42年; 在提高土基模量的同时, 宜优先考虑适当增加板厚, 严禁超载, 设置水泥稳定基层等措施, 可以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受轮载作用的疲劳开裂破坏。 相似文献
993.
箱体式活动沙障风沙流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三维数值建模方法并结合室内风洞试验, 分析了箱体式活动沙障在孔隙率与风速变化作用下的控沙特点及其周围风沙流场的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 在沙障的控制下, 顺着风向在沙障前后依次出现减速区、减速上扬区、加速区与障后涡流区, 在沙障腔体内形成明显的腔内减速区与涡流区, 过境风沙流在沙障的减速区、障后涡流区与腔体内发生沉落, 可见箱体式活动沙障发挥了控沙作用; 随着风速增大, 障前减速上扬区高度增大, 但沙障迎风侧孔隙率的变化对减速上扬区高度没有影响; 当沙障迎风侧横板孔隙率小于5%时, 对来流的消减效果显著, 积沙在沙障前卸载, 不能充分发挥沙障背风侧涡流区的控沙作用; 当孔隙率大于25%时, 沙障能够充分发挥控沙作用, 在沙障的迎风侧、背风侧与腔体内都有积沙卸载; 当孔隙率继续增大至30%时, 沙障控沙效果没有明显提高; 选定孔隙率为30%条件下, 随着风速的增大, 沙障后积沙增加, 沙障腔体内积沙减少, 而沙障迎风侧积沙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4.
为实现无人艇在海上追踪、搜救、巡逻、反潜等任务中的超长续航,避免因油料限制而被迫任务中断,设计了一套以风能、太阳能为动力的无人艇系统,利用风帆为无人艇推进,太阳能为船上电控设备提供电能。该系统由无人艇和岸基监控平台组成,无人艇可通过python开发的数据采集模块和算法模块实时采集环境数据、计算、生成并下达控制指令,在风区内可超长续航自主航行,实现全风向利用;岸基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无人艇状态,并进行自主/遥控模式切换。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通讯连接试验的可靠性高;无人艇航行试验验证了全风向自主航行的可行性,运行轨迹与仿真结果基本重合;太阳能供电分析理论上验证了风区超长续航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995.
996.
在传统制动电阻设计中,获得电阻元件表面传热系数主要依靠设计经验或者定型产品的温升试验数据,并没有定量的计算方法。为了准确计算制动电阻运行过程中的瞬态温度变化情况,验证制动电阻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制动电阻元件表面传热系数进行了研究,以稳态条件下求出的表面传热系数为基础,建立了电阻元件的瞬态温升计算模型,并综合分析了导热和辐射换热对电阻元件温度的影响。通过与制动电阻产品温升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瞬态温升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为制动电阻工作温度的模拟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王贵春;张校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14(7):1442-1448
悬索桥跨度大,柔性高,在车辆通过时,易发生振动。为了研究其车激振动问题,利用动力平衡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车桥系统振动微分方程。以湘西矮寨大桥为背景,通过对桥面不平顺进行数学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ANSYS分析大跨度悬索桥在车流分别以不同速度和车重运行时主梁跨中位移、主缆、吊杆和腹杆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行车速度或车重的增加,结构响应通常增大,但主梁跨中横向振动位移随车速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车辆运行参数对主梁竖向振动位移的影响显著;而对主梁横向振动位移的影响较小;结构动力响应对车速的变化比对车重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98.
胡红松;路国栋;张争奇;韦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14(1):44-51
为了研究隧道内路面加铺层的抗滑降噪效果,通过表面构造深度试验和摩擦系数试验,研究常用纤维橡胶微表处及Novachip超薄磨耗层的抗滑性能影响因素;并通过对背景噪声标定,以车辙试验模拟轮胎与路面作用,对不同抗滑加铺层的降噪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掺量和种类对纤维橡胶微表处的抗滑性能影响不显著;随荷载作用次数增加,纤维橡胶微表处声级减小,而Novachip超薄磨耗层声级增大,但远低于微表处及原路面声级;车辙运行8 h时纤维橡胶粉微表处声级降低约1.5 dB,Novachip超薄磨耗层降低约3 dB,不同加铺层的降噪效果:Novachip超薄磨耗层>聚酯纤维橡胶微表处>玄武岩纤维橡胶微表处,可通过车辙试验来评价不同抗滑加铺层的室内噪声测试。 相似文献
999.
殷华;朱洪涛;王志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14(4):833-838
针对铁路工务中轨头轻微损伤检测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单个线激光传感器获取轨头数据,结合标准廓形特点及其损伤后所呈现出的奇异性,建立行数为4的Hankel矩阵并通过奇异值分解得到包含病害特征的分量,这些分量对原始数据中所存在的微小病害特征均有所放大,利于人工或自动方式辨识。数据仿真及实际线路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从所获取的轨头数据中发现微小病害,适合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李文华;王立国;周露露;关欣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14(8):1752-1757
目前,表面形貌的分析大多为二维分析,而采用二维粗糙度参数评价会丢失大量的信息,不能对继电器触头表面进行合理评价。为了能更准确表达触头的表面形貌,应用三维形貌测量仪对额定负载条件下动作20万次的铁路继电器的2对动、静触头进行观测,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三维形貌基准面,得到粗糙度表面函数,结合电弧对触头的影响,分析触头的表面形貌参数,分别得出触头表面形貌、电弧和三维参数彼此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