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92篇
  免费   979篇
公路运输   6258篇
综合类   7646篇
水路运输   631篇
铁路运输   879篇
综合运输   957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576篇
  2020年   541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386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369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1126篇
  2013年   1000篇
  2012年   1181篇
  2011年   1498篇
  2010年   1276篇
  2009年   1135篇
  2008年   1212篇
  2007年   1319篇
  2006年   1056篇
  2005年   611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随着中国新基建战略的提出及自动驾驶和网联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自动驾驶车辆(AV)和常规人驾车辆混行的交通流将在未来长时间存在。建立适用于网联自动驾驶车辆、自动驾驶车辆和常规人驾车辆3种类型车辆的混流跟驰模型,考虑多前后车车头间距、多前车速度差、加速度差、与主体车辆的相对距离等因素,并进行典型场景的数值仿真。刹车和起步过程的3种混流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模型在几种典型混行场景下均具有可行性,车辆的加速度和速度变化更为平缓。不同CAV比例下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车队中CAV比例越高,车队整体恢复至平稳状态的时间越短,波动幅度越小。CAV均质流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MHVAD模型相比,该模型不稳定区域减小33.8%,所控制的车队速度波动幅度减小14%。CAV与AV混流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与PATH实验室模型相比,由该模型控制的车队加速度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提前5.5 s。该模型可用于不同车辆均质流及3种车辆混行的队列控制,在目前开展混行实车试验困难的情况下,也可应用该模型进行混行跟驰仿真,从而为混行交通流的道路交通管理及基础设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812.
The traction control system (TCS) might prevent excessive skid of the driving wheels so as to enhance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and direction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But if driven on an uneven low-friction road, the vehicle body often vibrates severely due to the drastic fluctuations of driving wheels, and then the vehicle comfort might be reduced greatly. The vibrations could be hardly removed with traditional drive-slip control logic of the TCS. In this paper, a novel fuzzy logic controller has been brought forward, in which the vibration signals of the driving wheels are adopted as new controlled variables, and then the engine torque and the active brake pressure might be coordinately re-adjusted besides the basic logic of a traditional TCS. In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an adjustable engine torque and pressure compensation loop are adopted to constrain the drastic vehicle vibration. Thus, the wheel driving slips and the vibration degrees might be adjusted synchronously and effective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real vehicle tests validated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effective and adaptable for a complicated uneven low-friction road.  相似文献   
813.
城市道路为居民提供交通、交往、休闲、购物、运动等各种服务,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街道也是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评价街道是否设计得好,必定是一个综合的标准。该文认为:此综合标准需要处理好人与车、美观与适用、技术与人文等关系,并以国内外诸多道路的实景作了图解。  相似文献   
814.
为了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交叉口间接左转的运行效率,分析了间接左转的设置条件,定义了典型应用环境,并将规划方法放入典型应用环境中采用微观仿真软件进行评价。结合我国的交通结构特征进行了组织设计的优化,提出了结合路中式公交专用道设置间接左转的组织方式和右转机动车与自行车在近交叉口段转换车道功能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815.
2016年是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关键的一年,根据工程总体部署,结合信号系统施工调试进度计划安排,对前置工程和当前工程进展情况及计划进行全面分析,对2016年信号系统工程进度计划和目标节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以确保总工期目标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816.
交通预警是指通过数据分析、舆情分析等方式,根据交通变化规律和各种参考因素,对可能造成交通影响的各种事件,按照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警示,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事件对交通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17.
为进一步提升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使用品质,针对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现存问题,借助有机玻璃界面状态图像观测与层间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固化状态下碎石封层黏结性能,提出了水性环氧沥青碎石封层两阶段分步式压实方法;系统分析了微表处摊铺时机对碎石封层沥青-碎石黏附与层间黏结性能的影响程度,探究了微表处开放交通时间与交通荷载对开普封层结构强度与表面功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水性环氧沥青微表处最佳摊铺时机与开放交通条件;最终优化了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方法,推荐了最佳施工参数与时机。结果表明:有机玻璃界面状态图像观测方法可快速、准确评价水性环氧沥青碎石封层的黏结防水状态,其结果与宏观试验一致。两阶段分步式压实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层间黏结性能,增幅达14.29%以上,具体流程为:碎石封层摊铺后,立即采用前期轻微压实工艺进行碾压1次,待碎石封层养生至表干与实干之间时,采用后期标准压实工艺再碾压1次。基于碎石封层性能演变规律,可得微表处最佳摊铺时机为:碎石封层处于表干与实干状态之间。基于开普封层性能演变规律及交通荷载影响,可得最佳开放交通条件为:微表处摊铺后常温(25℃)持续养生1~1.5 h,适度开放交通,约2 h后完全开放。研究结果可为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品质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18.
为研究粗糙度对锚固节理岩体剪切特性及锚杆抗剪作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Synfrac软件与3D雕刻技术的岩石节理面三维重构方法,开展了不同节理粗糙度系数(JRC值)和不同法向应力下的锚固节理岩体剪切试验,研究了节理面剪胀效应对锚杆轴力、变形与破坏模式的影响,并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节理剪胀的锚杆抗力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JRC值的增加,节理的剪胀效应使锚杆的轴向变形增大,从而使锚杆发挥出更大的轴力,提高了锚杆对节理面的剪切强度贡献(锚杆抗力);锚杆轴力增大的同时使锚杆从拉剪破坏模式转变为拉弯破坏模式。根据试验结果,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巴顿公式中的剪胀角,提出了考虑JRC值和法向应力的锚杆抗力公式,公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为7.6%。  相似文献   
819.
于海宾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0-13,M0004,M0005
沈阳市浑南大道-胜利大街互通立交是浑南大道快速路与胜利大街快速路交汇处的枢纽型互通立交工程,是城市南部与西部联系的交通枢纽。介绍了浑南大道-胜利大街互通立交的项目背景和功能定位,采用回归分析法和双约束法对工程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对立交总体设计、纵横断面设计及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20.
为了探索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速公路的影响,并为新建隧道选取更适合的施工方法,以某新建浅埋暗挖隧道为例,借助于NASYA和FLAC 3D,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首先,由于覆土越大,对隧道支护的压力越大,新建隧道引起的土体的沉降值便越大,表现为路基下方围岩的沉降大于路肩下方的;第二,由于临时支撑能对土体的变形起到削弱作用,所以采取了更多临时支护的CRD法施工引起的道路沉降值明显小于台阶法施工引起的沉降值;第三,本工程中将三台阶施工方法替换为CRD法后,既有路面最大沉降值从14.7 mm减小为12.9mm,降低值为1.8 mm,但台阶法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故推荐本工程采用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