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69篇
公路运输   277篇
综合类   201篇
水路运输   160篇
铁路运输   115篇
综合运输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work zone speed‐flow and capacity models, which incorporate work zone configuration factor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work zones, geometrical alignment, work zone speed limit, and work zone length. On the basis of the traffic data from six work zone sites with various work zone configurations, two nonlinear traffic speed and flow models including work zone configuration factors are developed for the uncongested and congested traffic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A work zone capacity model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models. The three models can further be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work zone configuration factors on the speed‐flow relationship and capacity at work zones. Results show that traffic speed, traffic flow, and work zone capacity increase with the posted speed limit. Traffic speed under uncongested conditions decreases with the geometric alignment, the number of work zones, work zone length, and heavy vehicle percentage. Under congested conditions,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work zones is found to exhibit a larger negative impact on the traffic flow than the increase of geometric alignment. The number of work zones is also found to have the largest negative impacts on work zone capacity, followed by the geometric alignment. Short work zone length exhibits a relatively minor contribution to increasing work zone capacit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82.
黄土层间界面稳定性问题突出,天然黄土层之间的交界面呈现渐变过渡形式。为研究黄土渐变带及相邻两土层的各向异性特征,以含黄土层、古土壤层以及两者之间渐变带的早更新世(Q1)黄土为例,通过扫描电镜(SEM)获取各土层不同方向上的微观图像。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计算形状系数F、形态分维数D、概率熵Hm及定向频率Pi(α)等微观结构参数,分析3种典型土层在微观结构上的各向异性。此外,通过三轴压缩试验获得各土层不同方向上的抗剪强度参数,将微观结构参数和抗剪强度参数相结合,探究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揭示含渐变带Q1黄土的各向异性差异表现。结果表明:(1)各土层微观结构均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当平行于沉积方向时,孔隙和颗粒排列的定向性最好,与沉积方向45°斜交及相垂直时次之,但受风化作用影响各向异性表现程度有所差别;(2)当加载方向与沉积方向平行时,各土层的强度表现最高,而垂直时则最低,这种各向异性主要源于黏聚力的差异,并且会随着围压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弱;(3)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的力学各向异性与内部微观结构的各向异性关系紧...  相似文献   
683.
表面波导使电磁波产生异常传播,其对通信设备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采用抛物型方程理论及算法模拟电磁波的传播损耗,利用通信距离评估模式计算通信设备的最大通信区,利用通信接收机有效配置区的计算方法给出通信接收机有效配置区和通信干扰压制区,分析了表面波导对超短波通信对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4.
椒江特大桥主桥为主跨480m的四线铁路连续钢桁梁斜拉桥,采用H形混凝土塔,索塔锚固采用环向预应力锚固。为确定索塔锚固区环向预应力的合理布置方式,采用MIDAS FEA建立桥塔实体模型,对U形束、井字形直束2种布束方式进行比选,在此基础上,分析施工、运营及断索工况下锚固区的受力性能,并进行预应力合理张拉顺序研究。结果表明:环向预应力采用U形束布置是经济、合理的;锚固区混凝土在预应力切向基本处于受压状态,在预应力法线方向出现1 MPa以内的拉应力,斜拉索张拉会增加侧壁内侧、外索孔处水平拉应力,运营期寒潮效应使塔壁外侧产生较大拉应力,断索时前、后壁齿块横桥向拉应力增加;上塔柱应设置外表面钢筋网片并加强竖向、环向配筋;环向预应力施工时,宜同时张拉内、外侧预应力。  相似文献   
685.
微波暗室静区反射电平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暗室静区性能的仿真计算通常采用几何光学法,而这种方法对于高频场计算准确性较高,当微波暗室应用于较低频率时,再利用这种方法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文章在探讨两种微波暗室静区性能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在微波暗室仿真计算时,对于高频段采用几何光学法,低频则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两种分析方法相互补充,能够较好的满足微波暗室静区指标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686.
“区港联动”是提升区域物流中心服务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全国第一个"区港联动"试点区。5年来通过完善硬件设施,进行产业升级,优化软件环境,提升了服务水平,实践表明:"区港联动"是提升区域物流中心服务能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87.
文章以重庆嘉悦大桥主桥工程为依托,通过索梁锚固区缩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比较,评价了主梁斜拉索锚固区的工作性能,并为梁斜拉索锚固区的构造和配筋设计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88.
采用焊接热模拟的方法,模拟了高强贝氏体钢的U74钢轨钢过热区在正火和回火状态下的组织,结果表明:高强贝氏体钢过热区在两种热处理状态下的组织均为粒状贝氏体,而钢轨钢过热区为珠光体加少量铁素体。拉伸试验结果表明,贝氏体钢过热区在正火和回火状态下,其强度与贝氏体钢母材相当,延伸率大于12%,与母材匹配,钢轨钢过热区的强度与钢轨相当,但延伸率低。断口分析表明,贝氏体钢过热区断口呈韧窝状,为延性断裂,而钢轨  相似文献   
689.
吴刚 《中国水运》2007,5(11):112-113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出现在各类课堂中,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90.
标志设置的路侧安全性考虑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标志是交通安全设施的一种,合理地设置标志有利于交通安全。但它同时又是路侧障碍物的一种,路侧净区内的标志柱对驶出路外的车辆是一个潜在的危害。本文介绍国外路侧净区的概念以及对路侧安全的要求,并建议在满足视认性要求前提下从路侧安全角度出发交通标志设置的考虑和对策。交通标志应首先考虑设置在不易发生车辆驶出路外事故的地方,标志柱可以使用解体消能结构,或者对标志柱进行必要的防护和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