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46篇
公路运输   193篇
综合类   119篇
水路运输   267篇
铁路运输   92篇
综合运输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国内外旋挖钻机结构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国内外旋挖钻机现有的底盘机构、钻桅、自行起落架、主副卷扬、动力头、钻杆、发动机系统等结构为背景,分析了国内外旋挖钻机常见的结构特点,为国内企业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32.
段华东  陶功安 《铁道车辆》2011,49(11):6-9,47
一系悬挂主要提供一系横向、垂向及纵向刚度。文章分析了转臂定位方式采用一系螺旋弹簧偏置的转向架一系结构特征,并建立了一系横向、垂向和纵向动力学模型。同时根据受力关系、几何关系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一系横向、垂向和纵向总刚度的计算公式,并试验验证了各向刚度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一系横向、垂向和纵向总刚度的计算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一系垂向和纵向总刚度的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33.
水平旋喷技术因具备加固地层和止水的双重功能,成为富水软弱地层隧道预支护的较好选择,然而,受地质条件、材料特性及施工工艺限制,预支护体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若与掌子面加固复合应用可较好克服缺陷,针对两者复合机理进行分析,同时依托具体工程进行参数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旋喷桩径及刚度增至一定量时,对地表沉降控制效果不再明显;掌子面加固对掌子面挤出变形控制也有一个较优范围,超过该范围控制效果不明显。说明水平旋喷预支护与掌子面加固不能一味强调加固范围及刚度,应根据具体工程选择最佳值。  相似文献   
634.
车辆柔度系数是轨道车辆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研究车辆柔度系数,文章基于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及台架试验对车辆柔度系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可以为轨道车辆设计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35.
我国现阶段新型大跨桥梁快速兴建,对桥梁基础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较厚的杂填土层下伏砂砾石层、岩层的复杂地质条件下,钻孔灌注桩采用化学泥浆护壁,大功率入岩旋挖钻机钻孔的高效成孔技术施工可确保桩基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36.
北江特大桥长11 533.06 m,主墩钻孔桩基础施工为北江特大桥控制工期的关键技术。针对243号、244号主墩,根据其结构设计特点、水深、地质条件等,综合考虑施工安全、进度、成本等因素,提出了各墩的施工工序。着重介绍了钻孔平台及钢护筒施工、成孔工艺、钢筋笼加工及安装、水下混凝土灌筑等工序,为以后铁路特大桥钻孔桩的施工技术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37.
以宝峨BG25旋挖钻机在运宝高速芮城县陌南镇哑巴沟大桥的桩基础施工为例,介绍了旋挖钻机的施工特点及其在复杂地层中的应用和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38.
葛春雷 《交通标准化》2013,(22):101-107
由于钻孔灌注桩是在地下而且在水中成孔、灌注水泥混凝土,加之成孔方法各异、地质条件的各种变化、混凝土灌注时间的长短、施工技术人员水平及经验的高低等因素,钻孔灌注桩极易出现各种缺陷。鉴于此,主要论述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施工过程中一些质量通病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39.
640.
Full-scale roller rigs for tests on a single axle enable the 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dynamics and durability problems related with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railway rolling stock. In order to exploit the best potential of this test equipment, appropriate test procedures need to be defined,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actuators’ references, to make sure that meaningful wheel –rail contact conditions can be reproduc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methodology to define the forces to be generated by the actuators in the rig in order to best reproduce the behaviour of a wheel set and especially the wheel –rail contact forces in a running condition of interest as obtained either from multi-body system (MBS) simulation or from on-track measurements. The method is supported by the use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roller rig and uses an iterative correction scheme, comparing the time histories of the contact force components from the roller rig test as predicted b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o a set of target contact force time histories. Two methods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one considering a standard arrangement of the roller rig, the second one assuming that a differential gear is introduced in the rig, allowing different rolling speeds of the two rollers. Results are presented showing that the deviation of the roller rig test results from the considered targets can be kept within low tolerances (1% approximately) as far as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contact forces on both wheels are concerned. For the longitudinal forces, larger deviations are obtained except in the case where a differential gear is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