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22篇
公路运输   77篇
综合类   204篇
水路运输   109篇
铁路运输   50篇
综合运输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Abstract

The use of computational models has proliferated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due to the practical benefits that they offer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complex systems. However,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computational model is not only shaped by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concerns. Modelers must also navigat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in which the models are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they must often draw upon existing or create new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can, themselves, alter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they are attempting to navigate. In this article, I use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examine three examples in which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d implementing a computational model was constrained by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the strategies the modelers used to navigate them.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ers at the Chesapeake Bay Program who are involved in constructing the Chesapeake Bay modeling system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in the watershed. Modelers in this context had to: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broader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reinforce the “believability” of the model, draw upon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work around limitations on data-sharing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 differing incentive structures to motivate and coordinate the research needed to complete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62.
长江口和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建设期间的科技创新管理实践值得总结借鉴。其启示意义在于,加强重大水运建设工程建设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应注重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意识,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处理好科技保障与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建设单位引导与参建单位发挥自身积极性等各方面的关系,科学引导重大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3.
情报信息工作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项工作涉及资料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网络和专业人员培养等方方面面。对山西交通科技信息工作的成果和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对今后的工作和面临的任务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4.
城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大系统,城市布局、城市设计是城市交通出行特性的决定因素,而交通系统网络格局构成城市的机理,并决定城市经济的可达性,影响到城市经济与人民生活的所有层面.过去的十年中,能源基金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与国家相关部委及城市合作,在可持续城市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本次论坛主题为“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城市交通理论与实践”,从可持续城市项目以及昆明可持续城市规划设计、济南快速交通规划与实践、重庆山城步道规划与应用等方面,共同探讨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城市交通之路.  相似文献   
165.
王琪 《北方交通》2012,(11):133-135
介绍了美国高速公路的管理与维修养护以及设计理念,比较了中美高速公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6.
当前路线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基于设计车速、"以力学要求为本"的,并不考虑人的心理、生理负荷和承受度,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综合设计车速理论、"宽容性设计理念"和交通工效学的基本思想,提出修正后的"宽容性设计理念"的基本思想,即以满足车辆动力学需求为设计底线,以交通参与者在交通环境中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合理需要"为中心和校核指标,综合考虑交通参与者、交通工具、道路设施与交通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耦合,以安全、舒适作为交通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将"宽容性设计理念"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广西某事故多发路段的改造设计,探讨了基于"宽容性设计理念"的道路设计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提高道路运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7.
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之中,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本文指出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重大意义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内在联系,提出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8.
随着SCI收录我国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如何提高SCI收录论文的质量已成为当今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现状,探讨提高SCI收录论文质量的途径,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999—2008年被SCI收录论文数量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的高校SCI收录论文和科研投入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同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发现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科研投入的增加对SCI收录论文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影响力较低.文中指出了北京交通大学要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进一步提高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9.
综合广场交通影响分析若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规模的综合广场建设项目要通过交通影响分析的方法,达到交通控制指标或相关要求。首先阐述了交通影响分析的目的,然后分析了交通影响分析中各相关单位的责权关系和开发商由被动到主动解决交通问题的观念转变。项目开发规划方案确定后,相关的交通组织优化是保障项目正常运作的关键,针对项目开发可能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提出了在综合广场交通组织优化中可保障基地内外交通顺畅、安全的一些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0.
在连盐高速公路建设之初提出了"质量控制标准化、进度控制科学化、投资控制制度化、现场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周边环境景观化"六化标准理念,并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实现了打造连盐品牌高速的建设目标。通过对"六化标准"进行较为明晰的阐述,对不断提升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