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篇 |
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99篇 |
综合类 | 106篇 |
水路运输 | 109篇 |
铁路运输 | 62篇 |
综合运输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Existing VIV prediction approaches for steel catenary riser (SCR) typically employ truncation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CR and soil, and only allow for cross-flow (CF) VIV. In this study, a time domain approach accounting for the SCR-soil interaction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CF and in-line (IL) VIV induced fatigue damage of a SCR at touchdown zone (TDZ). The hydrodynamic force resulting from the vortex shedding is modeled using the forced oscillation test data of a rigid cylinder and an empirical damping model, which are defined as functions of the non-dimensional dominant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the SCR response. Due to the coupling effect, the IL VIV force is magnified based on the CF VIV amplitude. By combining a linear hysteretic interaction model with a trench shape model, some particular phenomena during the vertical SCR-soil interaction are captured and qualitatively discussed, while for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seabed is simplified as nonlinear spring model. Based on these models, parametric studies are conducted to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sitivity of VIV induced fatigue damage to the seabed characteristic. The results indicate trench depth, vertical and lateral stiffness, and clay suction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IV induced maximum fatigue damage at TDZ. 相似文献
9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粗集料形状方面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集料颗粒形状评价,能克服传统测量评价方法中的不足,可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价集料颗粒形状。关于数字图像技术在粗集料颗粒形状特征方面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大多数是在混合料方面中的应用,对集料的研究少且主要在混合料的内部二维图像结构分析中;国外的研究较早,现在已基本成熟,除了能以单个CCD摄像机为基础进行集料图像二维特征分析外,还能利用3个CCD同时拍摄,直接利用3个方向的数字图像重构集料的三维特征,也成功利用计算机摄影断层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从简单的二维形状描述到三维形状重构,进而对集料颗粒形状特征进行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95.
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MA)具有可恢复应变大、与其他基体耦合难度低以及耐腐蚀性能好等优点,是实施结构振(震)动控制的理想材料。为充分发挥超弹性SMA的减振(震)性能,必须寻找可准确描述其物理力学性能的本构模型。本文对Graesser-Cozzarelli(G-C)唯象本构模型进行拓展,通过在G-C模型中加入马氏体硬化项,描述超弹性SMA在大应变幅值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设计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位移放大型SMA减震装置,并将建立的超弹性SMA改进G-C唯象本构模型应用于该减震装置控制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相关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改进G-C唯象本构模型形式简单、概念明确、参数容易得到,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可为SMA基减震装置力学性能数值仿真及其在被动减震控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6.
以京津城际的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为例具体研究接触线磨耗对接触网形状的影响。利用经典力学方法,推导出不同磨耗下接触线、承力索的静态形状计算方法,再计算不同磨耗下接触网的几何形状,通过对比有限元仿真结果,验证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7.
荷载形状对钢桥面铺装力学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针对轮胎接地形状的不规则性,构造理想传力垫层、运用三维有限元接触分析方法分析了矩形、椭圆、长圆3种简化荷载形状在具有不同单轮横向宽度及两轮中心距时铺装层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单轮横向宽度与两轮中心距对横向拉应变有较大影响,而矩形形状荷载计算结果较椭圆和长圆形状荷载小。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以往计算采用的单轮横向宽度偏小,长圆荷载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更接近,在用简化矩形均布荷载分析钢桥面铺装力学响应时,单轮横向宽度与两轮中心距应该尽量按实际情况选取,并进行荷载形状修正。 相似文献
98.
针对悬臂拼装斜拉桥的线形控制问题,以穗盐路斜拉桥为背景,提出基于无应力状态法理论以钢箱梁制造线形为目标,进行主梁线形控制的方法。该桥为对称独塔双索面塔梁固结体系,采用MIDAS Civil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钢箱梁在不同施工临时荷载作用下的制造线形和安装线形。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安装线形随施工临时荷载的不同而改变,制造线形是结构的稳定量,只要保证梁段的无应力状态量一定,则无应力线形是惟一的;实桥安装时按制造线形夹角进行安装,无论施工过程如何改变,最终成桥阶段的内力和位移与理想目标状态一致。 相似文献
99.
大悬臂弧形腹板钢箱梁的空间受力特征非常明显,在采用常规的单梁杆系模型进行箱梁纵向受力分析前,需要正确把握结构的受力特性。以萧山东人城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主线高架的某三跨连续钢箱梁为例,利用ANSYS建立全桥的三维板壳模型,分析了钢箱梁在典型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和偏载效应,得到了箱梁剪力滞系数沿纵、横桥向的分布规律和关键截面的活载偏载系数,为常规单梁模型的计算方法提供了可靠的简化参数。 相似文献
100.
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建模计算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轮胎接地形状分别为圆形和矩形两种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对建模计算结果误差进行对比分析,并与HPDS设计程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沥青路面轮载接地形状对路表的影响大于面层层底和基层层底,对剪应力的影响比较大,但这些结果对HPDS设计的结果影响不大,基本接近,矩形形式的荷载结果更接近HPDS程序设计结果。说明轮胎接地形式在有限元分析中采用矩形形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