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篇 |
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04篇 |
综合类 | 359篇 |
水路运输 | 16篇 |
铁路运输 | 78篇 |
综合运输 | 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停车换乘需求分析与定价方法——以上海市轨道交通停车换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充分利用已建停车换乘设施的能力,又不会由于需求太大在换乘点产生拥堵是政策制定者和P+R停车场(库)运营者的一个挑战。选取上海市地铁1号线两个车站和9号线1个车站进行停车换乘需求行为调查,分析P+R潜在使用者的行为特性,得出换乘点停车费用是影响出行者选择停车换乘的一个重要因素,可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停车换乘选择行为。将换乘点停车费用作为变量构建停车换乘选择Logit模型,得到停车换乘分担率与换乘点停车收费的函数关系。以上海市地铁莘庄站为例,将相关数据和目标分担率代入模型,反推得到其停车收费标准为5元·次^-1。 相似文献
32.
33.
通过对大型停车场高峰时段出口车辆行驶特性的调查研究,选取了车辆排队的出口车头时距以及出口服务时间两个指标。基于两个指标实测特性和 M/G/1排队模型的分析,计算了停车场出口理论平均排队时间。通过实测车辆平均排队时间,对理论模型计算的平均排队时间进行了修正。实例分析表明:排队时间修正模型能够准确地估计排队时间。提出了基于驾驶员容忍度的排队延误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34.
当前在产业转移升级趋势明显、土地资源加剧紧张的状况下,如何将经济部门的物流产业及园区规划、运输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部门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者协调统一,是各大城市亟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此,《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2030)》开展了以重新组织城市货运空间为重点的货运规划实践。首先对深圳市货运系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货运系统在用地、运输方式、场站布局、货运通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梳理深圳市货运交通规划面临的行政管理、规划编制和落实、规划方法适应性、物流用地空间等方面的挑战。最后,以物流功能集聚为出发点,拓展货运枢纽的功能和属性,提出枢纽分级、立体化布局、公共空间共享专营等规划方法与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35.
随着大连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主城区内停车问题逐渐凸显,且呈现出区域差别化的特点.在总结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划定停车分区,提出各分区停车设施供给策略,为大连城市未来停车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37.
杭州市是中国公认的自行车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通过交通要素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其自行车交通空间保障。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包括脚踏自行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空间包括通行空间和停放空间。指出杭州市自行车交通发展面临小汽车竞争空间使用权以及电动自行车超速、超重等挑战。自行车通行空间层面,详细阐述杭州市在自行车道路体系构建,休闲自行车道建设,公共汽车站附近、占道施工情况下对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保障,以及通过智能化手段保证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实践。自行车停放空间层面,探讨了自行车停车配建、路侧空间停车、大型会展活动、公共自行车停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8.
针对大型停车场泊位引导效率低以及管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停车场内的路网特征进行研究。从用户角度分析其对最优泊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寻找最优泊位为目的,提出一种Dijkstra改进算法,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仿真。改进的Dijkstra算法要比传统Dijkstra算法的计算效率提高65%,为用户进入大型停车场提供向导服务,帮助其尽快找到合适泊位,进而对提高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以及停车效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9.
静态交通需求与城市停车供应状况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秩序和拥挤程度,以往的各种停车预测模型多以建筑规模来求得静态交通需求,笔者在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静态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区位以及周边机动车交通流量密切相关,提出了基于区位分析和诱增流量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