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44篇
公路运输   109篇
综合类   104篇
水路运输   116篇
铁路运输   98篇
综合运输   16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研究了多孔玄武岩吸水特点、吸水率试验方法对吸水率试验结果的影响,以及高吸水率玄武岩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在室内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改善多孔玄武岩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技术工艺手段,使多孔玄武岩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达到室内试验效果,满足路用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62.
针对某车车内噪声偏大的问题,对整车声学包进行了材料与声学性能方面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零部件声学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同时通过对整车车内声压级和语言清晰度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声压级降低了2dB(A)左右,语言清晰度提升了大约10%,达到了车内降噪的目的,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263.
本文中基于对拉伸吸能方案优越性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能有效提升碰撞吸能性能的预溃拉伸吸能结构。首先通过吸能盒的压缩试验和标准拉伸样件的拉伸试验,表明了拉伸吸能具有更高比吸能的优点。随后构建了一种利用吸能杆拉伸吸能的预溃拉伸结构,通过有限元碰撞仿真分析其碰撞形变和吸能特性,并对其板厚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新型结构充分发挥了材料拉伸吸能原理的优势,其比吸能比传统结构高40%,碰撞安全性能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64.
基于冷却 EGR和压缩比的增压汽油机燃油经济性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冷却EGR结合高几何压缩比的方式来改善发动机热效率,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并标定了发动机热力学循环仿真模型,预测了带外部冷却EGR系统的进气道喷射发动机提高压缩比后的性能。提出了一种考虑EGR影响的爆震预测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及一维热力学模型对冷却 EGR发动机的几何压缩比进行了预测优化。结果表明,提高压缩比后可以在基本不损失外特性扭矩输出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265.
Today’s vehicles are designed with lighter weight to increase performance and to lower fuel consumptio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eeting the demands of safety requirements. Reducing the cross-section of structural elements to achieve weight reduction can lead to adverse effects on passive safety of the vehicle. In such cases, necessary design modifications must be created to overcome the adverse effects. For this purpose, front rail columns with crush initiators are used in the front zone of cars. These shock-absorbing elements act as energy consuming devices that convert impact energy (kinetic energy) into plastic deformation energy. Simulation of this energy conversion phenomenon is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utationally determine how various crush initiators can reduce the maximum crushing force and how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affect the observed folding form. The ribs near the crash area are placed in two rows and four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n all facing sides of the column in order to decrease reaction forces and absorb more kinetic energy. These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under axially loaded crushing forces using the explicit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lver ANSYS/LS-DYNA.  相似文献   
266.
重型汽车噪声源识别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声强法和声全息法各自的优点,对重型车车外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的噪声源及其主要的噪声频段。在进行车外噪声控制过程中,选用优化的吸隔声结构能够降低噪声2.5dB(A)以上,降噪方案对发动机、整车的其他性能影响在允许范围之内,且噪声控制成本少于整车的0.4%。  相似文献   
267.
隧道下穿交通量大、超浅埋的国道公路时,为了能安全穿越,确保行车畅通,围岩开挖采用了拱上部周边打空炮眼减振、开挖面增打减振孔、炮孔复合装药、预留光爆层等综合减振措施的爆破技术。经现场爆破监测,爆破振动波速基本控制在20mm/s之内,降低了爆破的振波,有效地控制了公路地表下沉,确保了公路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268.
船舶轴系的纵向振动是影响船舶整体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在轴系变转速的情况下,推力轴承油膜发生变化,反映轴系纵向振动特性。为探究油膜与纵向振动的关系,根据推力轴承油膜的时变情况,分析油膜刚度与轴系转速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雷诺方程求解推力轴承油膜的润滑情况,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对轴系整体的纵向振动进行分析,并比较油膜刚度变化对不同减振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一定轴系转速范围内,油膜刚度变化主要由推力瓦尺寸决定,采用半主动减振受到油膜刚度的影响更小,但所受影响随轴系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在动力吸振器(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DVA)的吸振参数设计中,以油膜刚度变化的影响为依据,优化吸振参数可提升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269.
基于不同应变率加载条件下不同密度闭孔泡沫铝能量吸收曲线,进行轨道车辆碰撞吸能用泡沫铝材料优选设计,实现了泡沫铝的高效选择。提出轨道车辆碰撞吸能用泡沫铝逆向设计流程与优选方法,通过初选碰撞场景,确定泡沫铝专用吸能元件设计总体需求,构建其标准化应力与单位体积标准化吸能量之间的映射关系,预选厚度,正向计算碰撞条件下的应变率及对应的能量吸收能力,并进行需求比对,循环迭代,直至收敛于最优密度及厚度。最后,通过动车组头车耐撞性吸能元件设计实例,验证了泡沫铝密度与厚度优选的高效性,所提方法可大大提高轨道车辆碰撞吸能用泡沫铝的选材效率。  相似文献   
270.
城市区域机动车排放定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搭建了机动车车载排放测试平台, 获取了实际排放数据。对轻型车比功率进行了分区, 得到了3种排放污染物的质量排放率。基于OD数据反推, 将速度和加速度作为输入参数, 采用排放模型和交通仿真模型, 计算了城市区域的机动车排放总量与排放比例。计算结果表明: 在晚高峰时段, CO、HC、NOx3种排放污染物的小时排放量分别为163.364 7、19.453 9、77.701 8kg; 轻型车、中型车和公交车的CO排放比例分别为65.45%、29.57%、4.98%;轻型车、中型车和公交车的HC排放比例分别为57.68%、26.03%、16.29%;轻型车、中型车和公交车的NOx排放比例分别为48.11%、4.63%、47.26%;轻型车和中型车是CO和HC排放控制的重点, 而公交车为NOx排放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