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60篇
公路运输   293篇
综合类   597篇
水路运输   205篇
铁路运输   194篇
综合运输   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This paper develops a cluster-led strategic policy framework to assess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key global logistics cities in Asia, most of which are affected by the ‘Belt and Road (B&R) Initiative.’ One of the key challenges that the B&R Initiative is facing is underdeveloped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in Asia, not to mention road congestion, dilapidated infrastructure, incessant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nd capacity constraint, which imposes significant economic costs.

Global logistics cities are evaluated on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and service responsiveness. This involves selecting the key global logistics cities, identifying key indicators, standardising and indexing, mapping dimensions of global logistics cities, and developing the cluster-led strategic policy framewor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prevalence of a multi-tier system where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have attained the maturity of a global logistics city, whilst Manila, Jakarta, and Bangalore are making slow but steady progress in that direction. In contrast, Dhaka, Phnom Penh, and Ho Chi Minh City are showing potential but require further enhancement through significant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delivery improvement.

The cluster-led strategic policy framework formulates actions and strategies through which emergent logistics networks can be strategically aligned and functionally integrated with B&R-oriented global trading hubs and transport corridors..  相似文献   

902.
文章以自升式平台桁架式桩腿优化设计技术研究为目标,完成风暴条件下桩腿强度对节距敏感性分析。通过风洞试验技术获取风载荷数据;基于STOKES五阶波理论和MORISON方程,采用DNV开发的SESAM软件WAJAC模块分析获取波流载荷数据;通过特征值分析得到平台自振周期和一阶偏移值,进而获取计及DAF效应的惯性载荷和P-△效应的二次惯性矩。基于上述载荷计算结果,重点对不同节距的桩腿结构进行强度校核,给出目标平台桩腿节距优选值,形成桩腿强度对节距敏感性分析技术,为平台核心部件的自主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03.
分析了初始期望信号存在误码差时,信号经两级维纳滤波得到的估计值,给出了估计初始投影向量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不利用接收信号的先验信息,经过两级维纳滤波后构造初始投影向量,从而进行信号子空间的估计,降低了初始期望信号存在误差时对多级维纳滤波的影响,提高了子空间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904.
港口工程桩基规范2012版关于打入桩桩基参数(q_f、q_R)表较1998版其土层深度加深至50 m或55 m以上,但加深后不少区段参数未见提高。从岩土工程师角度,对处于欠固结状态、正常固结状态和超固结状态下的各种类型土进行分析。探讨欠固结土(尤其是淤泥)在本规范中存在的必要性;在分析各种土的岩土工程特征差异的基础上,比较多种规范数据后提出正常固结土提升q_f、q_R值的余地及超固结状态的硬土、粉性土和粉(细)砂等细碎屑土存在较大提高q_f、q_R值的可能。同时,对规范中打入桩q_f、q_R推荐值表的编制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05.
为探索利用房价利益返还实施郊区线的可行性,针对郊区线对房价的影响展开研究. 将郊区线各实施阶段影响范围外房价设为参照组分析房价增值与否,并与市郊线进行对比. 对经典的特征价格模型进行改进,将房价的差值作为因变量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房价增值规律. 东京都案例结果表明,郊区线会引起地价增值,但力度弱于市郊线. 郊区线在公告期到市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引起的地价增值最大;地价增值影子价格随实施阶段的推移依次下降,且郊区线下降程度更甚,其增值效果的稳定性比市郊线弱;郊区线到郊区副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引起的地价增值更稳定;到市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带来的各圈层地价增值在公告期表现出明显的递远递减规律. 研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了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6.
介绍了一种测量汽车滤清器滤纸的专用仪器,它可测量各种规格波纹滤纸的厚度、波纹深度及全高等参数。仪器采用了三角法无法接触激光位置传感器、步进电机和单片微机等技术,可实现非接触和自动测量,因而具有操作简便、测量速度快、重复性好及滤纸无变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907.
投资项目的敏感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各不确定因素在未来发生变化时对经济评价指标影响程度的比较,找出敏感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敏感性分析是投资项目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项目进行风险分析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可靠性。以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为基础,以净现值(NPV)为经济评价指标,利用excel软件绘制敏感性分析图,对某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得出对项目净现值最为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908.
结合现行桥梁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对桥墩墩顶横向水平位移的限值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墩顶横向位移的限值进行比较,然后从既有线选择了3种代表情况计算其墩顶位移值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提供确定合理限值的依据,最后提出结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909.
长江隧道施工对周围建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城市中心城区建造隧道,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研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通过合理的简化分析和假定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分析武汉长江隧道施工对周围历史建筑影响最大的对象——鲁兹故居的影响。研究结论:差异沉降是鲁兹故居应力分布及应力最大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沉降值的大小对应力分布及应力最大值的大小影响显著,工程中要严格控制地表差异沉降,尽量减小差异沉降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910.
基于刚度下降的混凝土梁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疲劳试验,引入剩余刚度和累积损伤值的概念,研究钢筋混凝土梁由于疲劳累积损伤而造成的刚度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荷载循环初期刚度衰减较快,且不稳定,这一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5%~10%;材料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基本稳定后,刚度衰减速率基本为一定值,剩余刚度与循环次数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这一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80%~90%;接近疲劳寿命时,刚度急剧下降,直至疲劳破坏,这一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3%~5%;在疲劳破坏时,混凝土梁的剩余刚度降为初始刚度的70%。基于钢筋混凝土梁疲劳的第二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85%,且在此阶段剩余刚度与循环次数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累积损伤值D与循环寿命比N/Nf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在工程应用中,可以以累积损伤值D-1作为失效判据,通过少量循环的疲劳试验确定混凝土梁刚度衰减速率k的大小,然后由D=3.317k(N/Bo)来预测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