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篇
  免费   89篇
公路运输   537篇
综合类   310篇
水路运输   288篇
铁路运输   152篇
综合运输   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71.
We investigate a role for vertical migration in stratified coastal water, where the swimming speed is generally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typical turbulent fluctuations in a tidally-mixed bottom layer. In our modelling approach we use a k- turbulence model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forcing, a Lagrangian random walk model to describe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individual cells in response to turbulence and due to cell motility, and a phytoplankton growth model to direct the swimming behaviour of the phytoplankton according to their light and nutrient requirements. The model results show how the cells form a stable 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um (SCM) at the base of the thermocline where episodic tidal turbulence causes erosion of part of the SCM biomass into the bottom mixed layer (BML). We then focus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 ability to swim (weakly, compared to typical bottom layer turbulent intensities) provides any advantage by allowing return to the SCM. Our results show that tidal turbulence in the BML helps both motile and neutrally-buoyant cells by periodically pushing them into the base of the thermocline. Motile cells then have the advantage that they can swim further into the thermocline towards higher light which also reduces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re-mixed back into the BML.  相似文献   
972.
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的控制,应从原材料关入手,严格控制水泥及水泥浆的质量.并以现场试验的方法来确定合理的水灰比,严格施工工艺,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桩体水泥含量均匀.强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973.
主要论述拌和水泥混凝土配料时如何提高气动闸门的配料精度,如何比较准确地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  相似文献   
974.
根据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模拟设计了在用压力管道管壁存在局部减薄的缺陷条件下及不同工况条件下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检测的试验装置,并根据试验中所得到的有关数据,分析了影响检测灵敏度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75.
详细地介绍了湿法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工程质量检测和控制方法;分析了湿法水泥搅拌桩的工程特性、适用条件;解决了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问题,可供同行们在处理软土地基时参考。  相似文献   
976.
为揭示土体冻结过程中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均质球形颗粒的聚合几何模型。该模型由若干半径相等的球形土颗粒在正交方向上堆积而成,且土颗粒之外的区域全部被液态水填充。依据孔隙水首先在远离土颗粒的区域开始冻结的客观规律,建立冻结核在球形颗粒之间的几何中心产生并呈同心球向外扩展的聚合模型。基于土颗粒、水、冰的三相组成,从饱和冻土的组成和球形颗粒之间的接触等微观角度出发,建立导热系数的混合流计算方法。依据建立的几何模型和未冻水含量测试结果,结合给出的导热系数混合流计算方法,能够确定冻土在不同负温阶段的导热系数。另外,给出修正的正交热传导几何模型以计算不同干密度冻土的导热系数,并将混合流计算方法得出的预测值分别与Johansen法、Wiener法的预测值和探针法的实测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流计算方法能够高精度地预测高温冻结阶段砂土的导热系数;聚合几何模型解答了干密度较大的土体冻实后的导热系数不一定较大的现象,具象地揭示出冻土导热系数随不同负温变化的原因是土中冰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依据冻结核产生位置建立的混合流导热系数计算方法,赋予了Wiener法在冻土导热系数预测中的具体物理意义;聚合模型和混合流导热系数计算方法能够对冻土在不同负温阶段的导热系数进行可靠预测,该研究期望为寒区和冻结法中的水-热-力耦合问题研究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77.
李锋 《港工技术》2000,(2):53-55
介绍在青岛港前湾港区20万t级矿石码一方堆场地基加固工程中,利用岩芯钻机取芯检测搅拌桩的质量,并对这一方法的动用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78.
针对水下开式循环热动力系统的强烈非线性特征及航行器的姿态变化 ,提出了一种变参数实时混合仿真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该实时混合仿真系统能够适应水下热动力系统的整个工作范围 ,可有效地用于检验热动力系统各部件之间的适配性能 ,并在试验中优化系统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979.
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钉形搅拌桩)是在常规搅拌桩基础上对施工设备进行改进,具有双向旋喷、变径、复搅、深度大等特点。结合临沂至连云港高速公路沿海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施工步骤、技术参数及成桩效果。最后经过经济、强度等对比分析,说明了钉形双向搅拌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80.
为较准确地预测路面结构内部温度分布,解决实测耗费大的问题,作者以沪宁高速实体工程为例,基于热传学原理,建立了沥青路面结构体系的非线性瞬态3D温度场计算模型。借助路面所处地区的标准气象资料,确定温度场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并采用ADINA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求解。通过计算结果和实测值的对比发现,该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计算结果表明:沿路面深度方向,温度、变温速率和温度梯度呈非线性分布并出现变化幅度减小、变化相位滞后的现象;日温差随路面深度增加呈指数分布迅速减小。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高等级路面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可靠的温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