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0篇
  免费   142篇
公路运输   587篇
综合类   1077篇
水路运输   446篇
铁路运输   360篇
综合运输   38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71.
卜淑霞  顾民  鲁江  魏泽 《船舶力学》2019,23(4):377-387
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设计建造分委会(SDC)第4次会议把过度加速度稳性直接评估的制定提上议程。然而,如何准确预报和评估波浪中的过度加速度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此挑战,采用三维时域混合源法进行了波浪中过度加速度的直接预报和评估。首先,采用三维时域混合源法,建立了波浪中船舶大幅横摇运动和船体任意位置处横向加速度的非线性时域预报方法;其次,以4000TEU集装箱船为研究对象,开展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中的大幅运动模型试验,对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然后,对比分析了3DOF(垂荡—纵摇—横摇)和4DOF(横荡—垂荡—纵摇—横摇)耦合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最后,分析了船体横向加速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虑横荡影响的4DOF数学模型计算精度较高;数值计算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文中建立的非线性时域方法可有效预报波浪中的过度加速度,可用于IMO过度加速度衡准的制定,也可为船舶设计提供评估手段。此外,文中还研究了IMO薄弱性衡准草案中中国和德国联合提出的加速度简化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证明该简化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符合衡准的要求,可用于过度加速度薄弱性衡准计算。  相似文献   
172.
以重庆鱼洞长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大跨度高墩连续刚构桥的空间计算模型,考虑群桩与桩土效应,分析其动力特性,并运用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计算了一致激励及下大跨连续刚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动力特性符合设计要求,其横向地震响应比纵向大,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3.
设计了ABS车速传感器试验台,分析设计结构及其车速传感器所采集的信号调理电路并与微机进行实时的通信,实时监测车速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开发了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为车速传感器测试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74.
起动系统是车辆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重汽HOWO车型为例,介绍重汽的EGR和高压共轨两种发动机系统.详细阐述近期车辆起动线路的更改,以及重汽HOWO车型起动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5.
介绍效率评定的概念,阐述效率评定在客车标准作业时间制定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6.
分析简单混联式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的结构;基于混合动态系统理论制定能量管理策略,并且通过仿真将该方案与原车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的车辆动力性有所改善,燃油经济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7.
采用时程分析法对大蒲春河特大桥进行抗震分析,对主桥控制部位E1概率和E2概率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验算,并利用验算结果指导该桥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78.
速度目标值是城际铁路设计时的核心指标,在选取时主要以适应客流需求、与区域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协调、与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原则,体现有利于吸引客流、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的效益最大化原则。速度目标值的选择主要通过本线客流特点、时间目标值的选择和具体多个速度目标值的比选得出。文中以长沙—益阳—常德速度目标值的选择为例,阐述铁路设计中客运专线速度目标值的选择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9.
Microeconomic optimisation of scheduled public transport operations has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finding optimal values for the frequency of service, capacity of vehicles, number of lines and distance between stops. In addition, however, there exist other elements in the system that present a trade-off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users and operators that have not received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such as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a fare payment system and a designed running speed (i.e., the cruising speed that buses maintain in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stops). Alternative fare payment methods (e.g., on-board and off-board, payment by cash, magnetic strip or smart card) have different boarding times and capital costs, with the more efficient systems such as a contactless smart card imposing higher amounts of capital investment.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from several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we also fi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rastructure cost per kilometre and commercial speed (including stops), achieved by the buses, which we further postulate 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running speed. Given this context, we develop a microeconomic model for the operation of a bus corridor that minimises total cost (users and operator) and has five decision variables: frequency, capacity of vehicles, station spacing, fare payment system and running speed, thus extending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Congestion, induced by bus frequen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as queues develop behind high demand bus stops when the frequency is high. We show that (i) an off-board fare payment system is the most cost effective in the majority of circumstances; (ii) bus congestion results in decreased frequency while fare and bus capacity increase, and (iii) the optimal running speed grows with the logarithm of demand.  相似文献   
180.
通过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主应力方向的旋转变化,研究了主应力旋转与隧道裂隙塑性变形的关系,验证了"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原理"的正确性,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相关试验成果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旋转基本在隧道开挖前后10 m左右的距离内完成,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应力旋转可以引起裂隙塑性变形的突变,且对竖向和斜向裂隙的影响较大;可以根据应力旋转的变化规律合理地选择支护时机,依据应力旋转对裂隙的影响对隧道的重点部位进行超前加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