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1篇 |
免费 | 35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02篇 |
综合类 | 1066篇 |
水路运输 | 417篇 |
铁路运输 | 450篇 |
综合运输 | 3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60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174篇 |
2012年 | 195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47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43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62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51.
提出侵占时距的概念来描述非严格优先权下许可相位左转车流的微观特性,并根据左转车辆通过时,交叉口内对向直行车辆的不同存在形式,划分成了4种交通状态.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利用7种不同的模型对侵占时距分布进行拟合.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不同模型在不同状态下的拟合优度进行判定.最终得到Log-Logistic模型对不同交通状态下的拟合效果最优,并且其模型参数值的大小与对向直行车辆的不同存在状态有关.最后,选取了2个交叉口作为验证组,验证了Log-Logistic模型在不同交叉口不同交通状态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52.
鉴于行程时间可靠性是累积前景择路模型参考点设置的首要依据,采用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引导此类用户择路能否显著改善路径、OD和系统行程时间可靠性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双参考点累积到达时间价值择路模型与ATIS引导下路径行程时间最可靠择路模型的多类用户均衡网络,以研究随机退化路网中ATIS渗透率对双参考点有限理性用户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路径、OD和整个系统而言,通畅时,高渗透率能提高系统可靠性,并增加可靠性曲线的稳定性;但拥堵时,一定比例的渗透率能增加可靠性值,而高渗透率反而可能降低部分用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53.
为了实现道路网实时拥堵状态识别,以在线地图的历史延时指数为基础,用相邻路段有效拥堵状态发生时间顺序、持续时间阈值和流向流量关系识别传播性拥堵,用拥堵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阈值识别单路段系统拥堵,由此确定特定周期内的系统拥堵路段集合Nmax.以其集合范围内相邻路段时刻t的延时指数,以及其邻近拥堵持续时期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传播性系统拥堵程度值DtS;以非传播路段时刻t延时指数计算DtS?;综合前两者得到路网系统拥堵综合程度DtN,并找出该周期内的极限拥堵程度量化值.用Nmax内路段实时延时指数和实时拥堵路段数与极限拥堵状态对应的数值进行比较,计算实时拥堵程度的量化值.经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反映路网系统拥堵形成的规律,实现路网实时拥堵状态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554.
555.
应对空中交通服务突发事件的航空器接管方案是我国空管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现行方式由相邻管制扇区独立接管失能扇区中的全部航空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接管扇区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容易产生安全风险。考虑接管中航空器的有效通讯范围,以及管制员工作负荷水平与航空器疏散时间的共同影响,制定了以接管失能扇区中航空器的总代价最小为目标、管制员负荷增量上限为约束条件的动态接管方案。将航空器视为飞行状态网络中的节点,在三维空间中建立空域失能瞬间的动态接管模型;基于MATLAB构建终端区失能瞬间的仿真空域场景,通过计算代价函数输出接管各航空器的扇区编号;以终端区内的管制员平均负荷和航空器脱离失能扇区的平均时间作为检验指标,对比分析了动态接管方案与现行方案的应用效果。通过仿真发现:该方案与由各扇区独立接管的现行方案相比,尽管少量航空器由于有效通讯范围无法被最优扇区接管,但管制员的平均负荷分别降低了9.8%、12.2%、18.6%;同时,航空器的平均疏散时间减少了56.8%、56.3%、64.0%。动态接管方案既考虑了航空器在紧急事件突发瞬间的位置因素,又满足了管制员负荷增量水平的安全需求,实现了对失能空域内航空器的灵活接管,为空管单位制定更加合理的应急处置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6.
为了解决各信号系统间潜在的安全隐患,急需开展安全信息监督相关技术的研究。为此,通过对各信号系统间结合部数据的监督分析,对系统间数据采样时间可能不同步的场景,利用动态时间规整技术,以规整后的源头和终点数据为边界,重点监督分析几类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场景,及时发现系统结合部信息不一致的异常情况,对潜在的隐患进行预警,从而助力高铁行车更安全,调度指挥更高效。 相似文献
557.
行人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探究其过街行为特征,对减少人车冲突,提升行人过街的本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特定交叉口,设计自由过街及心理临界过街两种场景状态下的行人过街试验。分析过街速度、心理临界时窗及视觉特性等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风险感知因子与临界安全系数作为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行人风格的表征指标,构建过街风格识别模型,透析不同风格行人过街行为可靠性。结果表明:年龄对过街速度和心理临界时窗有显著影响;心理临界时窗与过街速度和信号灯区域注视概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车行区域注视概率呈正相关;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依据风格识别结果,男性谨慎程度高于女性,冒险型行人过街失败率为65.22%;冒险型老年人对自身运动机能的评估能力以及视觉搜索特征存在重要缺憾。研究结果可为交叉口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行人过街教育与培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8.
为应对实际合乘过程中时间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不确定行驶时间下的合乘问题。采用预算不确定集合描述时间变量,引入不确定性水平可调节的预算系数,构建以车辆总里程最短和车辆数最少为目标的合乘路径鲁棒优化模型。并设计两阶段算法求解,第1阶段以两乘客间的可行合乘路径为基础,从车辆总里程节省率和乘客时间窗匹配灵活性两方面设计公式量化合乘匹配机会,以匹配机会为权重构建乘客图网络并聚类乘客需求;第2阶段设计以顺序插入启发式方法构造初始解的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案例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聚类方法能保证优化质量并提高85%以上的计算效率,同时能缩减乘客等车时间和绕行距离;增大预算系数时解的鲁棒性逐渐提高,但会增加10%~40%的车辆数并降低1%~10%的里程节省率;大规模乘客案例和窄时间窗案例的合乘路径对不确定时间的敏感性更高,宽时间窗案例无需增加过多额外车辆和总里程就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路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59.
我国盾构隧道广泛使用凝结时间较长的单液浆,但由于注入后不能及时凝结常常引发管片上浮、浆液流失等工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定时浆”的概念。通过在单液硬性浆中添加氯化铝溶液与水玻璃,基于浆液的胶结时间、流动度、28 d强度等指标研究了“定时浆”的配方。结果表明: 1)通过先加入氯化铝溶液再加入水玻璃的方法,可以实现浆液“定时”凝结; 2)在硬性浆中掺加0.50%~0.75%的氯化铝溶液、1.00%~1.25%的水玻璃,可以达到良好的定时效果; 3)通过简单的注浆设备改造可以形成“双液单注”的定时注浆工艺。 相似文献
560.
现行快速出口滑行道位置确定模型常以最小跑道占用时间为唯一目标,主要应用对象为民用机场,未能有效解决多机种、多运行模式下的军用机场快速出口滑行道位置确定问题。针对这个缺陷,基于综合利用率和综合跑道占用时间这2个指标,建立了综合考虑双指标的军用机场快速出口滑行道位置优化模型。以某军用机场飞行区构型为背景,以4种飞机为对象,结合该机场2种年架次比,在不同飞机着陆滑跑距离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基础上,计算了不同位置快速滑行道出口对应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快速出口滑行道综合利用率。针对利用率大于90%的快速出口滑行道,应用贪心算法迭代不同快速出口滑行道的跑道占用时间,并通过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跑道占用时间。基于综合利用率和综合跑道占用时间,确定出了快速出口滑行道数量和位置,给出了建议的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年架次比改变对快速出口滑行道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仅以利用率或最小跑道占用时间为优化目标的2种传统模型相比,应用优化模型提出的快速出口滑行道设计方案,在2种年架次比下使跑道占用时间分别缩短18.42,34.82 s,效率分别提高34.2%,40.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