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2篇
  免费   797篇
公路运输   3202篇
综合类   5770篇
水路运输   304篇
铁路运输   446篇
综合运输   57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348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448篇
  2014年   687篇
  2013年   616篇
  2012年   665篇
  2011年   870篇
  2010年   795篇
  2009年   706篇
  2008年   688篇
  2007年   744篇
  2006年   663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运输规划与技术》2012,35(8):868-880
ABSTRACT

Analysis of elevator traffic in high rise buildings is critical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levator group control systems (EGCS). Elevator dispatching methods or parking algorithms in an EGCS can be designed or modified according to analyses of traffic flow. However, interpretation of traffic flow based solely on numerical data may not be explicit and transparent for EGCS experts as well as for other non-expert building administration.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model for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elevator traffic. First, we present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traffic analysis which we call route visualization. In the proposed approach, we initially decompose elevator traffic into its component parts and investigate each component independently. Then, using superposition of components we obtain a reconstructed model of overall traffic. This modeling approach provides component-based traffic analysis and representation of routes with intensities through data visualiz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we introduce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ime parameters in ECGS.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control algorithms such as dispatch or park algorithms fo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raffic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72.
To asses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ngested road networks, the commonly used full network scan approach is to evaluate all possible scenarios of link closure using a form of traffic assignment. This approach can be computationally burdensome and may not be viable for identifying the most critical links in large-scale networks. In this study, an “impact area”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onsequences of a link closure within its impact area instead of the whole network.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earch space for determining the most critical links in large-scale networks. In addition, a new vulnerability index is introduced to examine properly the consequences of a link closure. The effects of demand uncertainty and heterogeneous travellers’ risk-taking behaviour are explicitly considered. Numerical results for two different road networks show that in practice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raditional full sc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the same set of critical links. Numerical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both stochastic demand and travellers’ risk-taking behaviour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network vulnerability analysis, especially under high network congestion and large demand variations. Ignoring their impacts can underestimate the consequences of link closures and misidentify the most critical links.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采用比尺模型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射流风机和通风组织对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气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联络通道内风机射流朝向敞开段时,为使风机升压系数Kj最大,630 mm、900 mm、1 120 mm射流风机的布设位置应距离敞开段分别大于40、50、65 m; 2)大口径射流风机具有更大的Kj,但占用的断面空间更大,且射流诱导段更长,应根据联络通道长度和高度合理选择射流风机口径; 3)地下交通转换平台的通风组织不宜采用同侧开启方式,采用对角抽吸方式时,联络通道内的污染物混入比最低、通风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7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举行的大型活动越来越多。大型活动产生突增交通量造成周边地区的交通拥挤,而分析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拥挤则是以对大型活动的交通调查为基础的。以长春市南岭体育场周围的道路交通系统为基础,对举行足球比赛产生的观众到达高峰和离开高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通过问卷的方式对观众出行方式及其他与此活动相关的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5.
济南市黄岗路隧道是目前内地在建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穿越地上悬河黄河。结合悬河保护要求高、盾构掘进距离长、承受水压大、开挖断面大、工作井深度深、建构筑物及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从隧道功能定位、城市客运专用隧道技术标准选取、隧道平纵断面设计、横断面布置及两岸接线考虑等方面,对隧道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介绍关键技术问题设计方案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我国城市客运专用隧道、大型水下盾构隧道及穿越黄河隧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6.
未来基于车联网的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场景要求车-车/车-路等网络通信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具备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从而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以及车/人的信息安全。LTE-V2X作为车联网通信方案之一,LTE的多点协作联合传输(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Joint Transmission,CoMP-JT)技术不仅可以减少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进行基站(Evolved Node B,eNB)切换时的通信中断,还能通过多个基站的协同传输来辅助提高网络的数据传输性能。然而当前LTE标准中的安全密钥管理方案无法满足多点协作联合传输过程中的密钥管理场景。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LTE-V2X车联网通信中多点协作传输切换的安全密钥生成与更新算法。该算法由车辆生成基站切换请求并使用随机数、共享密钥、目标基站公钥对切换请求进行加密、广播;基于密码学特性,目标基站不仅可基于私钥从密文请求中计算出共享密钥,还可以计算得到后续的会话密钥;车辆则可以基于目标基站位置信息、生成请求时的随机数计算出会话密钥,从而实现在只需要1次密钥传输的前提下,达成车辆与基站之间的密钥共享和密钥更新,并从密码学角度针对该密钥生成与更新算法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LTE-V2X多点协作传输时的基站切换过程中,该算法能够确保车辆与基站进行后向/前向密钥分离的安全认证以及会话密钥建立;与传统方案相比,所提方法可减少26.4%的基站切换过程中引入的通信时延,基站信道负载均仅为传统方案的1/2,并且随基站小区范围内车辆数目增加,基站的信道负载也仅线性增加,提升了该算法在LTE-V2X车联网场景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7.
为了提高出口道左转交叉口在现实交通需求和供给波动环境中的适应性,权衡运行效率与稳定性,对其鲁棒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在对出口道左转交叉口运行特点和饱和流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交通需求分布、基本饱和流率分布和实际运行车速分布3个方面考虑交通的波动性,以适应出口道左转交叉口交通供给波动与控制方案相关联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平均值-标准差最小、条件风险值最小和最大值最小化为目标,建立3种信号控制鲁棒优化方法,并基于遗传算法建立求解算法。通过算例分析,对鲁棒优化算法的准确性、平均值-标准差模型的参数取值和3种鲁棒优化方法优化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鲁棒优化方法可实现交通需求和供给波动下出口道左转交叉口信号控制与设计车速的优化设计,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案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控制方案运行的稳定性;平均值-标准差模型和条件风险值模型对于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可在保障平均延误维持较优值的基础上(案例中车均延误增加小于3%)显著改善运行效果的稳定性(案例中延误标准差减少约40%);最小-最大模型对延误最大值的优化效果最佳,但其对于控制方案的整体效率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案例中车均延误增加了8.19%)。  相似文献   
78.
为了提高营运车辆驾驶人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合理地评估驾驶人驾驶风险程度,有的放矢地降低高风险驾驶人的事故率,基于卫星定位数据特点及驾驶行为与驾驶风险的相关关系设计26个驾驶行为特征参数。考虑到高速和非高速行驶时相同驾驶行为对驾驶风险的影响区别较大,根据23名营运车辆驾驶人的实测数据有针对性地筛选高速和非高速路段驾驶人风险评估指标,构建营运车辆驾驶人驾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熵权法、独立性权系数法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建立集成赋权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雇佣40名营运车辆驾驶人进行实车试验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车辆速度和加速度方面的驾驶行为特征可以用于评估驾驶人的驾驶风险且评估效果较好,驾驶风险评估得分与实际交通冲突次数呈正相关关系,所建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营运车辆驾驶人驾驶风险的高低,准确率达到77.50%,该模型在不同地区使用时,准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容许范围之内,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9.
文章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从汽车小微企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困局入手,综合考虑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各方利益,提出较为合适的就业工作室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0.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对城市综合枢纽的建设而言意义重大。以南京市浦口区浦泗综合枢纽工程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研究为例,阐述了城市枢纽工程施工期交通组织规划的方法和措施。利用工程实践证明,合理规划交通组织方案对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减小城市交通的影响、保证工程建设和城市交通安全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