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5篇
  免费   471篇
公路运输   2920篇
综合类   5453篇
水路运输   377篇
铁路运输   465篇
综合运输   66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80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588篇
  2012年   673篇
  2011年   861篇
  2010年   794篇
  2009年   683篇
  2008年   675篇
  2007年   729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368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Variable message signs that provide various types of route guidance information have been widely deployed in large cities. To release proper information only using easily collected data, a simple traffic-condition-based (TCB) route guidance strategy was recently proposed. The strategy works based on the estimation of free-flow and congested traffic conditions and is capable of approximating user optimal equilibrium stably. Due to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road networks, the TCB strategy is still away from field applications in urban areas. To further push the strategy toward field tests, this article improves the TCB strateg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pplementing the strategy with a self-regulation ability by considering existing traffic conditions; decomposing link capac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verlapping routes by comparing link capacity on alternative routes; coping with stochastic traffic; and the impact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by utilizing aggregated data. A scenario for an urban road network in Beijing, China, is simulated to test the improved strategy,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improvements. The improvements extend the TCB strategy on moderately complicated urban road networks, and still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diversion rules, easily obtained input data, and stable and effective divers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92.
为揭示系统本质,建立船舶交通风险预控机制,基于突变理论对船舶交通系统的安全突变进行研究。首先定性分析了船舶交通系统的特性,并针对动态性与突变性特征,提出船舶交通系统的突变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而建立船舶交通动力系统安全突变模型,最后对系统的安全突变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冯店隧道交通事故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成南高速公路冯店隧道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性。冯店隧道(79~80km)的交通事故主要集中于79.62~80km路段、成都至南充(成南高速公路)方向,多数发生在夜晚,事故形态主要是撞击固定物和侧翻。分析了隧道、道路线形等因素对驾驶员的影响,认为隧道79~80km路段的线形组合和超速行驶不仅诱发事故、也是事故具有明显集中性、方向性和时间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对北京市小汽车的发展进行了外部效应分析,指出了随着保用量的增长,对社会产生负外部效应,提出了矫正小汽车发展外部效应的措施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95.
现场沥青路面结构承受的交通量及温度都有随昼夜变化的特性,如果交通量较为集中的时段往往也是地表温度较高的时段,则会对路面结构造成较大的破坏。文章利用试验得到的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时间温度转换因子,结合实测的路面结构温度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路面结构的关键力学响应以及荷载对路面结构的破坏率的昼夜变化特性,并比较了冬天和夏天变化特性的不同;结合不同时间的荷载作用破坏率及实测的交通量小时分布系数进行分析,表明按交通量实际分布情况得到的路面结构使用寿命可以比按传统假设的均匀分布情况小10%以上。在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中有必要考虑温度及交通量的昼夜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2008年春节前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介绍了针对北方地区高速公路多年来积累的除雪抢通经验与措施。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图像处理软件HALCON对视频交通参数检测方法进行讨论,研究双线性插值的图像距离标定方法和基于灰度统计的交通参数检测算法及流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五道口交叉路口及成府路路段监控视频进行试验,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对试验结果中车速误差及混合交通启动车头时距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误差改进措施,并将混合交通排队车流启动车头时距规律与美国交通工程手册中车头时距规律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98.
针对保障行人过街道舒适性和安全性的信号控制问题,考虑行人的过街需求,分右转车与两进口行人完全分离、特定时间段右转控制两种条件,建立信号控制延误和行人干扰延误的分析模型,进而提出相应的右转车辆控制条件。以一四相位十字形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采用与左转相位相同和进口人行道绿灯相位禁行两种控制方式进行应用仿真,结果表明,在右转车流量一定时,右转车不受控制时延误与行人流量成正比,当行人流量达到1 000人/h、右转车流量达到400 veh/h时,右转车延误超过C级服务水平延误值的上限;实施控制后,右转车延误随流量的增加而递增,与行人流量无关,且第2种控制方式下的延误更小。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换乘量分布预测的问题,引入"四阶段法"中的出行分布预测原理,将枢纽处各种交通方式的客流影响范围近似看作出行分布预测中的交通小区,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量相应地看作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分布量。将重力先验概率式的最大熵模型应用于枢纽换乘量分布预测之中,构建换乘量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并以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方式的现状OD换乘量分布为基础,进行模型参数的标定和最大熵模型的求解,隐含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描述换乘者的交通行为。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东直门客运交通枢纽的换乘量分布预测之中,效果良好,为进一步进行枢纽的功能布局及换乘组织等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DEA方法在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进行分类和定位分析,指出换乘枢纽服务效率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切实可行的客运换乘枢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DEA模型,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的服务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可对换乘枢纽在规划、布局、换乘衔接、交通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表明,DEA方法在评价客运换乘枢纽效率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