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2篇
公路运输   28篇
综合类   58篇
铁路运输   24篇
综合运输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城镇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本从失业的基本态势和形成机理两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2.
丁明 《交通标准化》2009,(23):200-204
厦门正面,盗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交通发展形势日趋恶化,正处于战略选择的重要关口。结合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从土地资源、能源利用、城市发展和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与策略,即必须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城市骨干运输网络和城市交通枢纽两个系统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政策、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和区域差别化交通发展政策等三项政策。  相似文献   
73.
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推开,城市道路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如何变革才能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在业内尚未达成共识。为探索道路工程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的适宜途径开展相关研究。分析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对道路工程建设的新要求,并阐明道路基本功能与新要求的关系。总结道路工程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新要求需要变革的规划设计技术,涉及道路平面、竖向、横断面及结构设计等。从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两个方面探讨促使技术变革实现所需进行的法规完善。最后,提出通过完善设计规定与技术规范自上而下推动道路工程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4.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关注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实际应用问题、城市交通缓解拥堵措施问题,以及共享单车出现引发的道路空间划分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如下观点和结论:一是科学应用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标,不应将其作为短期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的统计指标,也不应为了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而提出过高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目标;二是对于城市拥堵状态应有理智的认识,缓解拥堵不是无限增加道路网密度、无限提高车速,而是使道路能够有序地运行;三是对于新兴的共享单车,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应深入研究非机动车通行和停车管理问题、逐步实施道路的空间划分。  相似文献   
75.
虹桥枢纽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世界级特大综合交通枢纽. 在枢纽本体及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交通挑战,为此针对性开展的多轮交通影响评价与相关交通研究,有力促进了虹桥枢纽规划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 本文详细介绍了虹桥枢纽在枢纽本体的规划、设计以及周边地区控详编制等阶段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内容,分析了虹桥枢纽交通影响评价结果得以成功落实的组织保障,系统研究了有关虹桥枢纽功能定位、枢纽本体轨道站点布局、枢纽本体进出场高架系统布局、枢纽内部换乘设施服务水平、枢纽本体上方商业开发、枢纽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规模等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成果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6.
通过统计学分析,基于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立交基本段采集的交通流与道路线型等数据,建立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通行能力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结果表明:竖曲线半径、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大车比例是影响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竖曲线半径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大,敏感度最高,为20.66%;道路坡度由于影响权重较小,被大车比例取代.  相似文献   
77.
阐述交通需求管理的关键理论,梳理新加坡、英国等先进国家或城市的交通需求管理的总体实施情况,详细分析典型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方案,从宏观的政策层面和微观的措施层面对国外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为国内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8.
本文主要介绍了空轨的组成、发展现状、优越性以及建设空轨交通的必要性,并将空轨与地铁和轻轨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中小型城市的出行需求从空轨的建设资金、便捷施工、线路规划、运行效益、出行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计了在我国中小型城市发展空轨系统的可行性。此外,根据国外空轨运营多年的经验,进行了关于空轨建设的思考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9.
本文针对中小型沿海城市提出的成本模型嵌入到公交站点优化方案中,构建各项成本的表达式,整合并建立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公交站点选址模型,对TOD公交站点的选址进行合理规划。此模型可有效运用到在中小型沿海城市中港口枢纽处的公交站点合理设置中,即实现乘客从轮渡到公交的零换乘,又能使港口枢纽对港口枢纽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汇处的交通现状影响达到最小,公交的通行能力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80.
As Chinese cities continue to grow rapidly and their newly developed suburbs continue to accommodate most of the enormous population increase, rail transit is seen as the key to counter automobile depend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rail transit-supported urban expansion using travel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residents in four Shanghai suburban neighborhoods, including three located near metro stations. Estimated binary logit model of car ownership and nested logit model of commuting mode choice reveal that: (1) proximity to metro station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the choice of rail transit as primary commuting mode, but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 ownership is insignificant; (2) income, job status, and transportation subsidy are all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babilities of owning car and driving it to work; (3)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in work location relates positively to the likelihood of commuting by the metro, but does not show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car ownership; (4) longer commuting distance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obabilities of riding the metro, rather than driving, to work; (5) considerations of money, time, comfort, and safety appear to exert measurable influences on car ownership and mode choice in the expected directions, and the intention to ride the metro for commuting is reflected in its actual use as primary mode for journey to work. Thes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rail transit-supported urban expansion can produce important positive outcomes, and that this strategic approach can be effectively facilitated by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land use plans, as well as complemented by timely provision of high quality rail transit service to suburban res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