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9篇
  免费   231篇
公路运输   614篇
综合类   3498篇
水路运输   663篇
铁路运输   490篇
综合运输   49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重装备公路投送是重型武器装备短途倒运的主要方式。简述了重装备公路投送的优点和运用方式,分析了国内外重装备公路投送能力的现状,并从投送装备建设、运力运用机制、保障能力建设、投送综合演练和动员机制5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重装备公路投送能力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2.
大型平板拖车是保障我军机械化部队重型履带装备公路输送的核心装备。基于军用平板拖车配套少、民用资源丰富的特点,从军民融合角度出发,对征用民用大型平板拖车的可行性、面临的困难问题以及对策措施和需要加强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3.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全国的中心地位突出,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区域化态势;中部地区受沿海经济中心吸引影响,运输联系处于离散状态;西南地区表现出与经济封闭性相对应的边缘且相互孤立的运输特征;全国层面呈现明显的以沿海为中心、以中部地区为主要腹地的大尺度物流运输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外源导向的经济特征、距离约束、运输成本的变动三方面解析空间运输联系特征的形成机理。最后,从交通角度对川渝、中三角地区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4.
黎晴  赵莉 《城市交通》2014,(3):38-44
围绕重庆地区的三个区域交通规划项目,系统性地回顾和梳理了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和规划实践。探讨了国家战略、政策法规及行政体系对规划工作的影响,总结了交通枢纽城市的内涵,归纳了不同层级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的要点。指出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作为区域协调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经济、政策、管理机制与规划的相互关系,探寻以区域协作为核心价值的规划方法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5.
陈莎  全波  唐小勇 《城市交通》2014,(3):45-51,4
动态的交通流数据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城际关系和城市空间结构,从而为交通资源配置提供依据。首先基于重庆公路客流和车流数据,分析重庆与相邻省市的联系特征,研究重庆面向区域的交通枢纽组织内涵。然后,基于重庆市域内公路客运班线、手机用户信令数据的分析,总结重庆各区县间的联系特征,研究“一区两群”的分区差异和内在组织机理。最后,从枢纽功能提升和分区发展两个方面提出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96.
晏勇 《城市交通》2014,(1):28-33
针对老城区停车问题突出且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空间有限的现状,研究老城区停车系统改善策略。首先分析黄石市老城区的交通概况及停车现状,探讨其停车难问题的原因。在提出老城区停车系统总体改善框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停车系统改善策略。宏观层面,提出建立交通分析与用地开发的反馈机制、实行停车"差异化"供给。中观层面,提出商业密集区停车改善策略、强化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和推行停车配建建设补偿制度。微观层面,提出优化停车设施布局、实行停车收费管理以及建设停车诱导系统。  相似文献   
997.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深圳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38%,未来如何构建自行车交通系统亟须探讨。首先通过对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出行需求与特征、公众意见调查等分析,指出自行车道、停放设施不完善是导致自行车出行比例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影响因素及前景分析,结合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出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重点从区域差异化发展、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设施、公共自行车以及电动自行车六个方面阐述构建与公共交通和谐发展、骑行环境友好的深圳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98.
在城镇连绵地区构建市域轨道交通线网是提升运输效率、整合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对苏州市域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首先归纳和比较国外市域轨道交通的两种发展模式——中心放射的圈层模式和自由网络发展模式,并指出中国市域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区域城际客流联系角度分析苏州构建市域轨道交通的适应性。同时,从苏州城镇空间组织角度对市域轨道交通构建要求进行论述。最后,提出适合苏州实际的市域轨道交通功能定位、线网形态和构架,以及在不同层次轨道交通衔接和制式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9.
为优化城市机动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首先从机动化的目的和效应两个方面界定了机动化内涵,分析了个体机动化和公共机动化两类模式特征及相应的衡量指标。然后,应用历史数据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道路运输市场政策和城市交通政策与机动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机动化政策效果明显优于公共机动化政策,发挥效应时间为1-2年,非机动交通政策对个体与公共机动化模式都有重要影响。最后,针对中国机动化发展在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制约,提出了统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合理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把握公共机动化政策推行时机和优化非机动交通政策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公交都市”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公共交通发展指引了方向并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对“公交都市”理念的误解和在实际行动中的偏离,使得最初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的作用和特征,指出建设“公交都市”不应过分看重公交出行分担率的短期提高,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应聚焦便捷和低碳目标。提出优质的公共交通体系应是由功能分层清晰、覆盖各层次服务水平要求的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组合形成一体化体系。最后,以便捷低碳为纲要,从轨道交通系统、公共汽(电)车系统、辅助公交系统三方面探讨构筑优质公共交通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