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52篇 |
免费 | 50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77篇 |
综合类 | 1173篇 |
水路运输 | 356篇 |
铁路运输 | 432篇 |
综合运输 | 2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67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195篇 |
2011年 | 225篇 |
2010年 | 186篇 |
2009年 | 171篇 |
2008年 | 165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71.
为分析农村居民出行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影响过程, 应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 获得3 329份农村人口出行特征数据。按照农村居民常规出行目的地分布情况, 将目的地划分为邻村、乡镇、县城和市区。运用非集计理论, 将农村居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等个人、家庭和出行属性作为影响因素, 并将4个目的地作为4个选择肢, 建立了农村居民出行目的地选择行为度量模型, 并结合弹性理论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的出行属性中出行距离和出行目的2个影响因素对应的弹性值均大于1, 说明这些因素对出行目的地选择富有弹性, 影响显著; 年龄、是否换乘和所需时间3个因素对部分目的地的选择富有弹性; 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和出行时间4个因素对应的弹性值均小于1, 说明这些因素对出行目的地选择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672.
在重大灾害事件中,交通需求是影响区域疏散路线规划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考虑实际应急疏散过程中的异质动态交通流差异性装载和分配过程,建立了一种基于受灾人员和应急物资两种异质动态交通流的最小费用流模型;然后针对两种异质流不能混合分配、网络流占用随时间变化更新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扩展的最小费用路线启发式算法,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受灾人员响应行为的快慢影响着疏散时间、拥塞程度、分配的有向路数目;同时针对不同的受灾人员响应行为,调整应急物资装载时刻和装载量,可以有效缩短疏散时间. 相似文献
673.
根据系统分析的方法, 建立了交通状态与拥挤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路网交通拥挤率和路网交通拥挤促成度2个指标, 评价了交通拥挤的影响程度, 确定了交通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建立了城市用地再开发下交通拥挤预检方法, 以马里兰州部分地区的无再开发、住宅再开发、住宅与就业再开发3种方案为例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第1种方案下, 小汽车分担比、平均出行距离、总行驶里程、总行驶时间、总车辆延误、拥挤车道里程、车辆延误指数和拥挤车道里程比分别为93.70%、24.98km、225 817 698km、5 369 291h、2 038 880h、4 686km、0.380、0.180;在第2种方案下, 上述指标分别为92.48%、24.78km、219 992 101veh、5 227 303h、1 831 190h、4 320km、0.350、0.166;在第3种方案下, 上述指标分别为92.22%、24.82km、219 023 166km、5 342 457h、2 062 041h、4 422km、0.386、0.169;3种方案的路网交通拥挤度分别为0.280、0.258、0.278, 但第3种方案下的车辆延误和车辆延误指数增加, 第2种方案对交通拥挤具有轻微缓解作用, 优于其他2种方案。 相似文献
674.
675.
比较了现行中美规范平行式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方法的差异, 结合运动学模型和可接受间隙理论, 在考虑主线交通水平、初始速度与可变间隙3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了城市快速路平行式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 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模型, 分析了3种影响因素对加速车道长度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期望初始速度和期望主线交通水平的加速车道长度确定方法。分析结果表明: 3种影响因素对加速车道长度有较大的影响, 在不同设计时速下,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CJJ129—2009) 规定的长度最小值均小于仿真值, 在设计时速为100km·h-1时, 三级服务水平上下限的加速车道长度分别比规定的最小值大27~36、9~27 m, 在设计时速为80km·h-1时, 分别大10~22、4~24m, 在设计时速为60km·h-1时, 分别大15~24、13~30m;随着初始速度的减小, 加速车道长度呈现增大趋势; 在相同条件下, 第4种临界间隙函数的加速车道长度最大, 而第1种临界间隙函数的加速车道长度最小, 表明临界间隙越大, 需要的加速车道就越长; 不同设计时速下三级服务水平上下限加速车道长度和初始速度的二次函数拟合度为0.865 8~0.999 7, 因此, 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可见, 本文的快速路平行式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方法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676.
深圳市长期坚持数据和模型驱动的交通规划理念,经过20年的积累,建立了面向规划决策支持的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体系,在多元数据融合与大数据挖掘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深圳市交通大数据平台包含的三类数据:偏静态的城市空间数据、传统调查数据、偏动态的交通多元数据,阐述大数据对交通规划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大数据对交通模型和运行仿真的影响,深圳市积极推动交通规划技术创新,建立区域–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的交通仿真模型体系、融合实时数据的交通运行和评价系统,也使得绿色交通优先等规划理念更易实施。最后,对车联网、智慧交叉口、交通主动控制、个性化信息交互等影响交通规划创新的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77.
城市道路网络动态OD估计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针对以动态交通管理与控制为目标的动态交通需求计算问题, 分析了OD量与交叉口转向交通量的动态关系, 将其作为新的系统测量量引入, 以此建立了同时考虑路段断面交通量和交叉口转向交通量的状态空间模型, 得到了基于城市道路网络的动态OD估计模型, 给出了考虑不等式约束的卡尔曼滤波递推方程及相应算法过程。利用微观仿真软件Paramics所建立的实验平台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 应用该模型进行交通量计算, 与传统的仅考虑路段断面交通量模型相比, 绝对误差平均减少9%, 相对误差平均减少20%, 而且其能更好地反映交通量真实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计算结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型。 相似文献
678.
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为评价城市公交首末站的布局优劣、运营状况、服务水平,进而优化规划方案,遵循综合性、实用性、可比性、独立性和相容性的原则,从规划的协调性、运行的有效性、环境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10项评价指标。结合工程实际,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指标分级值;提出了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公交首末站的布局、运营状况及社会环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用于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679.
居民出行时间选择及拥挤收费政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应用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预测方法, 分析了居民出行的时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居民出行时间选择的因素, 分别建立了出发和到达时间选择模型, 用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验证。用已建模型对比评价了两种拥挤收费政策, 证明了调整高峰时段小汽车出行费用策略不仅可以使居民的高峰时段出行减少大约18%, 而且可以抑制小汽车出行, 调整城市交通方式分配结构, 说明已建模型可以全面有效地进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评价。 相似文献
680.
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的设置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减少公交延误, 发挥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作用, 分析了公交优先进口道的工作流程、车辆到达流量、通行能力、预信号区使用条件, 提出了将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车辆到达流量与通行能力匹配的优化模型与设置方法, 建立了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设置适宜的交通条件, 提出了进口道主信号与预信号协调配时, 与车辆流量适宜的候驶区长度确定的方法, 计算了公交优先进口道设置前后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延误。发现给定条件的城市主干道公交进口道优先可以使公交车的平均延误减少3.7 s, 社会车辆平均延误增加1.4 s, 所有乘客平均延误减少2.4 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