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2篇
  免费   1096篇
公路运输   1681篇
综合类   2922篇
水路运输   526篇
铁路运输   3047篇
综合运输   222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401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59篇
  2005年   300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1 毫秒
451.
The appearance of a number of large container ships in the 8000 TEU range raises the importance of a plan for container lashing arrangements on deck in relation to the design of the ship. Therefore, it is expected that a new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lashing arrangements on deck will be introduced which is applicable regardless of the ship's size and the lashing pattern, instead of using the standards of several different societies, as happens at present. To evaluate the lashing arrangements on deck, the expected maximum values of the forces acting on the containers and lashing rods should be evalu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the container lashing arrangements on a container ship using an "acceleration ellipsoi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acceleration ellipsoid to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ected maximum values of the forces was examined by comparing the expected maximum values of the forces calculated by the long-term distribution calculation known as the "Fukuda method," to those calculated using the acceleration ellipsoid. By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expected maximum values of the forces calculated using the acceleration ellipsoid were not less than those calculated through by the long-term distribution calcul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cceleration ellipsoi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expected maximum values of the forces acting on containers and lashing rods. Received: December 14, 2000 / Accepted: March 22, 2001  相似文献   
452.
申俊敏 《交通科技》2020,(2):110-114
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含量和方向对钢纤维混凝土(SFRC)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钢纤维在基体中的分布至关重要。本文对不同纤维含量(30,45和60 kg/m3)的传统钢纤维混凝土(CSFRC)和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SFRSCC)进行抗压、抗折和电感试验,分析钢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剩余抗折强度及纤维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没有明显提高作用;荷载强度达到峰值之前,混凝土剩余抗折强度与钢纤维掺量成正比,且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SFRSCC)裂后性能更好;纤维含量对其分布没有明显影响。此外,本文通过电感试验验证了纤维含量和电感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钢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没有明显提高作用;荷载强度达到峰值之前,混凝土剩余抗折强度与钢纤维掺量成正比,且SFRSCC裂后性能更好;而纤维掺量对其分布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53.
城市立交接地匝道接地位置的选择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匝道甚至立交的通行效果.针对此问题,结合昆明二环石闸立交接地匝道设置工程实例,首先,对平交口进口道及出口道的匝道位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确定接地匝道离地面平交口的最小距离.然后,对如何合理布置匝道口在道路横断面上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对匝道口在横断面上靠左、靠中、靠右设置分别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接地匝道的接地位置对匝道的通行效果影响很大,接地匝道的匝道口应与地面平交口保持一定距离,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将接地匝道口布置在道路横断面中最合适的位置.从工程实例的效果看,匝道通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54.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防波堤堤心材料为重量10~100 kg之间的块石,但实际工程往往很难达到这一重量范同的标准.如果利用重量范隔更大(如:1-800 kg)的块石作为堤心石,对整个斜坡堤的正常工作影响如何,同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结合深水斜坡堤的丁程实例,利用模型试验,对不同重量范围的堤心石进行动力特性方面的研究.初步结论认为,1~800 kg块石作为堤心石,其动水压强较10~100 kg的值大,而静水压强较小.  相似文献   
455.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因受环境的制约和建筑设计的要求,常需采用转换梁结构。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在某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中应用情况,对结构方案比选、构件截面设计、指导规程选择及施工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提出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能够提高高架车站复杂结构关键部位的受力性能,满足特殊的建筑功能和造型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6.
为实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下称“先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利用地下物流系统发展智慧城市配送的创新思路,可提升城市物流的运行效率,形成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支撑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以先行区的地下物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下物流规划建设可行性,得出先行区内的大桥组团适宜发展地下物流系统的结论;对大桥组团内地下物流的需求进行预测,据此设计了地下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物流节点、物流廊道、运输设备和技术参数等;对研究难点——地下物流廊道建设形式开展了详细设计,以此制定了地下物流近期建设方案,为先行区的智慧城市配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457.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运营监控与管理相对零散,各子系统的联系与协调还比较混乱。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监控系统为例,分析了当前车站运营管理流程,针对现有子系统提出了流程整合的方法,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状态提出了标准化优化。旨在整合车站运营管理流程,实现车站系统的流畅运行,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与安全。  相似文献   
458.
459.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投融资结构是投融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投资管控与融资管理两个角度,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融资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熵值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融资结构进行评价分析与优化。并以广州轨道交通11线为应用案例,验证了该评价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60.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为信号系统提供可靠稳定的供电,其可靠性需纳入信号系统进行考虑,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可靠性目标。对目前信号系统常见的电源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可靠性模型。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可靠性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信号系统整体可靠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