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8篇
公路运输   166篇
综合类   82篇
水路运输   56篇
铁路运输   94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汽车广泛采用的是离合器从动盘式扭振减器,而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器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新型扭振减振器。本比较了了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器和离合器从动盘式扭振减器的结构、性能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分布式振动阻尼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宽带阻尼放大作用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多 方案的实验验证,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分布式振动阻尼器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阻 尼器而言,能大大增加振动能量的耗散,具有进一步减振的优点。  相似文献   
23.
小金井   《国外铁道车辆》2010,47(3):16-21
介绍了利用神经网络方法识别横向减振器和抗蛇行减振器6自由度特性的具体过程,并与线性识别方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4.
东平水道特大桥主桥双线铁路(85.75+286+85.75)m钢桁架拱桥,为国内首座该类型铁路桥梁。桥位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主桥的地震设防为设计关键。建立主桥三维有限元抗震模型,详细研究在33号活动墩墩顶不设置或设置液体黏滞阻尼器装置对主桥的抗震影响效果,采用反应谱和时程两种分析方法,对抗震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地震反应不控制钢桁架拱桥和桥墩身结构设计,仅控制桩基础设计;(2)33号活动墩墩梁间设置纵向减隔震液体黏滞阻尼器,对32号固定墩纵向抗震响应影响不大,效果不明显;(3)给出的最小配筋率均能满足各桥墩桩基础抗震验算及预期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25.
提出用Ansys中Combin37单元模拟大跨径桥梁粘滞阻尼器的方法,并以一座实桥为例,介绍大跨径桥梁结构阻尼器选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为类似桥梁阻尼器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粘滞阻尼器在大跨连续梁桥中的抗震性能,结合工程实例建立Midas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比较多种粘滞阻尼器的布置方案,并对粘滞阻尼器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增设粘滞阻尼器能显著改善固定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使各墩间的受力更趋均衡,粘滞阻尼器参数C,ξ的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7.
基于FLUENT的硅油减振器热片散热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热片的散热性能好坏严重影响硅油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硅油减振器散热片的三维模型,模型中将热场与流场进行了耦合;通过对散热片表面的温度分布特性、空气流动特性和散热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散热片不同结构型式对其散热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分析方法可用于指导硅油减振器散热片的设计和选型.  相似文献   
28.
大跨空间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经济财产安全.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对大跨空间桁架结构进行减震控制,计算阻尼器相应的力学参数,并对加与未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表明:无论在Taft地震波还是在E1 Centro地震波下,在大跨空间桁架结构中加入粘弹...  相似文献   
29.
应用响应面方法进行200km/h转向架阻尼器参数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铁路应用的 2 0 0km/h客车为实例 ,应用响应面优化方法 ,进行 2 0 0km/h转向架悬挂系统的阻尼器参数优选。首先应用ADAMS/Rail进行 2 0 0km/h客车的动力学仿真计算 ,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比较 ,验算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 ,应用响应面优化法对其阻尼参数进行优化 ,将得到的最优参数应用到ADAMS建立的仿真模型中 ,得到了更好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30.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timal design process for a steering column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 A design guide is proposed at the initial concep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obtain sufficient stiffness of the steering system while reducing the idle vibration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Case studies on resonance isolation are summarized, where vibration modes among the systems are separated by applying a vibration mode map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an optimal dynamic damper system using a CAE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analysis. The damper F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added to the vehicle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This analysis method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achieve target performance in the early design stage and reduction of damper tuning activity after the proto car test stage. Through the proposed steering column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a lightweight vehicle with high stiffness is possible prior to the proto build stage. Furthermore, the improved process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reduc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number of proto car test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desired steering system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