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6篇
  免费   808篇
公路运输   3472篇
综合类   1949篇
水路运输   1604篇
铁路运输   2220篇
综合运输   189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417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653篇
  2013年   424篇
  2012年   791篇
  2011年   803篇
  2010年   580篇
  2009年   474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640篇
  2006年   561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文通过五艘几何相似船模的常规阻力试验、螺旋桨模型敞水试验、自航试验以及其中三艘船模的伴流场测量,分析研究了五艘船模的阻力、螺旋桨敞水性能及自航要素间的尺度效应问题。探讨了自航要素尺度效应的缘由。取得了伴流分布尺度效应较满意的结果。并用各种相关方法同相应的实船试航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明确了采用不同相关方法对阻力及各自航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滑行艇静水阻力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国内诸滑行艇模型试验资料与D.T.M.B.62系列资料作了对比,发现尽管两者的艇型及试验条件都不一样,但在艇型主要因素间的某些关系及阻力特性方面有一定联系。若它们的L_σ/B_(σx)、A/2/3、X_g及F_n保持相同或相当,且β=13°~17°,B_(σT)/B_(σx)=0.7~0.8,A_σ=45.5%L_σ~48.5%L_σ,则可利用62系列的阻力资料,并引进 7%的修正系数,就可预报国内艇型的阻力性能。在F_n<4.2范围内,其估算结果是偏于安全的。 文中给出了滑行艇阻力估算图谱,其适用范围为L_σ/B_(σx)=3.0~7.0,A/2/3=5.0~9.0,F_n=2.0~4.0,X_g=8%L_(σo)。另外,还给出了双桨、三桨、四桨滑行艇的附件阻力因子,供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53.
依托安徽淮北港区孙疃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开展内河高桩码头大直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沉桩现场试验及参数优化研究。通过初始地勘报告获得沉桩参数后,进行沉桩可打性分析并优化施工工艺,进行试沉桩、高低应变和静载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桩基设计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结合沉桩现场试验中的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和最后贯入度结果,验证了内河高桩码头大直径PHC管桩施工工艺、沉桩设备、沉桩控制参数和停锤标准的可行性;明确了内河高桩码头大直径PHC管桩单位面积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和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的调整系数范围为5%~10%;采用⑦层粉细砂作为桩基持力层,同步优化桩基参数。  相似文献   
54.
笏洲船闸平面尺寸大、瞬时流量大、输水强度高,闸室内无消能工,闸室停泊条件有待检验,引航道采用非对称布置,易形成回流、斜流等水力学问题。通过比尺1:30的整体水工物理模型试验,对船闸输水过程水力特性、输水廊道压力特性、船舶停泊条件、进出水口及引航道水流条件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闸室及出水口增设消力槛并优化其布置形式后,闸室内停泊条件和下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明显改善。在推荐的阀门运行方式下,各项水力指标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临淮岗复线船闸上游折线形引航道设置警示分隔墩后,下游引航道回流严重、横向流速局部超标。针对安全航行的问题,开展船舶操纵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上游引航道宽度、转弯半径可满足船舶安全进出闸的需要;曲进直出的折线形引航道布置方案,上行出闸船舶为航行安全的控制工况,在停泊段双排停靠1 000吨级船舶时,安全富余较小;两闸之间的警示分隔墩平面布置长度过长对出闸船舶的航行存在不利影响,其纵向布置范围不应与停泊段重叠;下游引航道不超标部分宽度可满足船舶安全航行需要。  相似文献   
56.
周宝江  邵旭 《水运工程》2024,(9):238-244
某矿石码头堆场表层由新近吹填形成的松散粉细砂组成,地下水位及黏粒含量均较高。为验证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的可行性以及优化施工参数,拟在处理厚度为6和9 m的两个区域设立施工试验区,分别采用2 000和4 000 kN·m的夯击能进行强夯试验,施工同时监测夯击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夯沉量等变化情况,施工完成后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和荷载试验,并给出单位面积夯击能与夯沉量的双曲线关系式。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约为2 d,每一点夯的最优夯击数为7~8击;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较处理前显著提高,且达到了设计文件中200 kPa的承载力要求。  相似文献   
57.
针对目前地铁车辆各系统各自配置速度传感器,导致车辆速度传感器型号不一、数量众多的问题,构建 了一种车辆测速平台。本文提出测速平台的总体设计原则,在分析车辆牵引、制动、信号、走行部等系统车速需 求的基础上,提出测速平台的技术方案。该平台提出对车辆各系统测速传感器进行统型,综合速度传感器和加速 度计信息提出计算车速的方法,结合地面应答器设备信息提出计算参考轮径值的方法。测速平台提出硬线和网络 两种灵活传输车速信息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测速方式相比,该测速平台为各系统提供统一且更准确的 车速信息,能够满足牵引、制动、信号、走行部等系统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58.
自动泊车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替了驾驶员进行泊车的繁琐操作,减少了泊车事故的发生,在新车上的装载量大幅增加。为了研究自动泊车的发展现状、现有不足与发展趋势,对自动泊车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又从车位探测、路径规划和跟踪控制等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有自动泊车关键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提出了自动泊车关键技术研究的未来趋势,为从事自动泊车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发动机低温和常温环境下EGR冷却器积碳的差异性,以两台相同型号和配置的国Ⅵ柴油机为试验对象,设计了常温 (25 ℃)、低温 (-8 ℃) 两种不同环境温度下EGR积碳发动机896 h台架试验。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EGR冷却器的积碳程度和速度均大于常温,换热效率下降幅度和压力损失增大幅度均大于常温;EGR冷却器积碳导致的换热效率下降是试验后NOx、PM排放增大,HC排放减小的主要原因,冷却器换热效率下降越严重排放变化越明显;HC的冷凝会导致废气中 HC浓度的下降,排气温度和冷却介质的冷却能力都对 EGR管道内 HC浓度的下降有影响,但是冷却介质的冷却能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0.
基于自主研发的真实道路来流参数测量系统,对多地区、多场景真实道路行驶来流湍流强度进行了测试,发现车辆道路行驶时来流湍流强度远高于风洞水平,道路平均湍流强度为4%,沿海地区湍流强度最高可达20%,在跟车或超车时湍流强度可达 28%。在汽车风洞内模拟了道路行驶跟车、超车等试验场景,对测试车辆气流环境进行了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跟车和超车时,后车来流湍流强度较高且伴随有速度损失,湍流强度及速度损失大小与前车尺寸和跟车距离有关,湍流强度分布范围为2%~33%,与道路实测相当,且速度损失最大为19%。进一步探究了前车放置角度、风洞风速对后车来流湍流强度的影响规律,建立对后车来流湍流强度定量调节的方法。完成了双车风噪测试,结果表明,风洞内高湍流强度环境车内风噪测试调制频谱结果与道路行驶测试结果相符,车内风噪频谱曲线差异主要集中在小于70 Hz的低频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