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68篇
公路运输   484篇
综合类   260篇
水路运输   324篇
铁路运输   182篇
综合运输   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对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争议的声纳测向精度海上动态测量计算公式,给出完整的理论证明,推导出更加的计算公式。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这种公式的修正系数。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海上测量声纳的测向精度。  相似文献   
142.
本文针对船厂在修正带导流管舵系加工误差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车代镗的工艺方法。该工艺不但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简单可靠,适合在无大型镗铣设备的船厂推广。  相似文献   
143.
144.
提出了单侧直齿传动大功率电力机车牵引齿轮的齿向螺旋形就形修正、齿端修薄和齿枯、齿根修缘的计算以及设计方法,运用方法成功地研制的SS7型电力机车的牵引齿轮,结束了我国大功率电力机车有用双侧斜齿轮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5.
基于平台带宽的车身效率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车身效率评价方法极少,车身轻量化系数作为主流的评价方法存在不足,不能充分反映主要因素尤其是平台化对于效率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基于平台带宽的车身效率评价概念,重点剖析了平台带宽对车身架构开发及效率的影响,深入研究了车身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和修正的方法,进而建立了车身综合效率系数评价指标,通过实例与当前主流方法进行比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车身实际效率。最后对如何提升车身效率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6.
智能增益修正改进电控柴油机调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恩哲  姚崇  孙军 《船舶工程》2006,28(3):82-84
很好地兼顾动、稳态调速性能是柴油机调速系统设计的重要目标,在数字调速系统中,采用非线性变增益和动态增益修正法,可使柴油机在各种工况下均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指标.文章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7.
车辆检修作业中,当发现车轮踏面擦伤时,要用车轮车床或车轮踏面修正块将踏面校正至正常状态。东京地铁公司为提高车轮踏面校正作业的效率,制作了新型洒水装置。文章介绍了装置的概况、工作原理,以及在抑制火花发生、提高踏面修正效率、削减成本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8.
149.
基于FWD检测设备测得的路表弯沉,可以通过模量反演来确定路面结构承载力,从而对路面结构的维修养护提供建议。但由于沥青混合料为温度敏感性材料,其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力学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结构承载力。因此,建立了基于弯沉盆变化率的沥青路面弯沉温度修正模型。对一条在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下,进行了路面弯沉测试,反算了沥青层模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沥青层代表温度;对完整弯沉盆的温度修正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精度最高的温度修正模型;对比了“先修正”和“后修正”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对完整弯沉盆进行温度修正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2深度处的温度更适宜作为沥青层的代表温度;采用弯沉变化率得到的弯沉-温度修正拟合结果精度更高;基于“先修正”与“后修正”两种方法得到的面层反演模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沥青路面反算模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0.
为研究点汇聚系统的环境效益及减排机理,采用考虑气象条件修正后的航空器性能、燃油 流量及污染物计算模型,设计了理想条件下非高峰时刻与实际运行的高峰时刻两种场景,对比分 析了航空器在点汇聚系统与标准进场程序中污染物(即HC、CO、NOX、SOX和PM)的排放情况,并 从飞行时间、燃油消耗与排放指数3个方面分析了点汇聚系统的减排机理、识别了减排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在非高峰时刻,点汇聚系统与标准进场程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5.79 kg与7.17 kg, 点汇聚系统较标准进场程序共减少约19.25%污染物排放,对NOX、SOX和PM减排效果显著;在高 峰时刻,点汇聚系统与标准进场程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90.01 kg与406.69 kg,点汇聚系 统较标准进场程序共减少28.69%污染物排放,其中NOX减排比例最高可达48.32%。结果表明: 无论是非高峰时刻还是高峰时刻,点汇聚系统都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可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总量,且对NOX减排效果最佳;较短的飞行时间、较低的燃油流量是点汇聚系统体现减排优势的 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