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5篇
  免费   111篇
公路运输   1044篇
综合类   530篇
水路运输   699篇
铁路运输   711篇
综合运输   5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目前,由于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比例的不断上升,路面车辙已经成为我国沥青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导致路面使用性能下降的主要诱因之一.针对路面车辙的防治问题,国内外提出了诸多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工程实践.但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如何,缺乏系统的比较和分析.该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研究结果,对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方法进行了分类,对不同车辙防治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不同防治措施的作用机理,为合理、科学地选择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措施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562.
动载作用下半刚性路面垂直动力响应三维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琼  张淳 《公路工程》2008,33(3):68-71,101
针对交通动荷载引起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破坏问题,采用正弦波动荷载加载,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法对动载作用下路面各结构层垂直动位移和垂直动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法能够很好地模拟车辆通过时半刚性路面各结构层竖向动位移和动应力分布规律,其结论可以用来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563.
陈芳  唐伯明  杨运兴 《公路》2021,66(12):368-371
为对比驾驶人在不同公路路侧绿化环境中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针对普通行道树和树隧道路段,在山区公路进行实车试验,采用Dikablis眼镜式眼动仪和Varioport生理记录仪进行数据采集,以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扫视幅度、眨眼率、皮电等指标分析为切入点开展路侧绿化对驾驶人视觉及生理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路侧绿化形态对驾驶人的视觉及生理反应影响显著;树冠投影面大的绿化形态更优。  相似文献   
564.
分析了驾驶人动视觉特性, 研究了驾驶人的水平视野角度、前景视图、注意力集中点与最深视野随着车速的变化规律, 构建了基于驾驶人动视觉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敏感区模型, 并推导了景观敏感区函数。运用景观敏感区模型计算了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在不同限速条件下的景观敏感区尺度, 运用景观敏感区函数获得分级结果, 并阐述了不同景观敏感区的属性与景观要素设计要点。通过对比试验, 研究了边坡宽度与一级景观敏感区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景观敏感区尺度为545m, 一~三级敏感区尺度分别为55、260、230m, 其中一级景观敏感区属于最敏感区域; 进行边坡景观设计时可通过修正坡度的方法改变边坡宽度占高速公路景观敏感区的比重, 坡度越缓, 景观敏感性越高。  相似文献   
565.
在真实城市道路环境中进行实车试验,运用EyeLink Ⅱ型眼动仪对驾驶员眼睛运动进行了监测记录,统计分析了眼动行为的5个主要表征参数.结果表明:在城市交通环境中,驾驶员大约80%的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在0~300 ms之间,73.5%的扫视幅度小于3°,85%以上的扫视速度在0~100°/s之间;驾驶员的水平注视位置以中部区域为主,但更多关注左侧交通流和交通设施,垂直注视位置以中部偏下区域为主,主要关注车辆前方中近距离;驾驶员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呈近似对数正态分布,扫视幅度呈近似指数分布,扫视速度呈近似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566.
为提高舰船运载机组稳定性, 并有效抑制振动, 在机组推进轴系中采用了一种可倾瓦轴承支点弹性技术(瓦块支点安装有蝶形弹簧), 以某大型燃气轮机为对象, 在轴系四瓦可倾瓦轴承瓦块支点处引入蝶形弹簧结构, 并采用流固热耦合计算模型和轴承多场分析技术, 分析了可倾瓦轴承的温度场、压力场、刚度与阻尼等特性参数, 研究了支点弹性技术对大型可倾瓦轴承摩擦学与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 在3 000r·min-1工作转速下, 刚支结构时可倾瓦轴承最大油膜压力为6.5MPa, 弹支结构时最大油膜压力为6.7MPa, 弹支结构相比刚支结构轴承油膜压力略有上升, 此时2种支点结构轴承的温度变化不大, 最高温度分别为98.95℃与98.85℃; 随着转速的增大, 2种支点结构可倾瓦轴承的主刚度均呈下降趋势, 而其交叉刚度只在±0.1MN·m-1范围内变化; 在3 000r·min-1下, 弹支结构轴承主刚度为3.5GN·m-1, 主阻尼为6MN·s·m-1, 相比刚支结构轴承主刚度提高了59%, 主阻尼提高了39%。可见: 可倾瓦轴承采用瓦块支点弹性技术, 轴承温度变化不大, 最高油膜压力略有增加, 轴承主刚度和主阻尼明显提高, 这对增加稳定性和抑制振动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567.
为探究振动荷载作用下熔融石英砂液化破坏过程中动变形和动强度变化规律, 促进透明土技术在岩土工程动力特性可视化模型试验中的推广和应用, 对构成透明砂土骨架结构的典型粒径(0.5~1.0 mm)熔融石英砂开展饱和试样动三轴试验; 研究了不同围压、加载频率和动应力比等试验条件下熔融石英砂试样的累积轴向应变、动孔压发展模式、动应力衰减、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 并将试验结果与相同级配的标准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熔融石英砂累积轴向应变随动应力比的增大呈现出由稳定型向破坏型转变的趋势, 加载频率为0.5~1.5 Hz时, 临界动应力比为0.150~0.175, 小于标准砂的0.200~0.225;升高围压、增大动应力比、降低加载频率会加快试样塑性应变累积, 缩短液化破坏时间; 熔融石英砂孔压发展模式随围压增大逐渐由Seed孔压模型向指数型过渡, 增大加载动应力会加剧液化破坏后孔压的振动幅度; 相同动应力比下, 熔融石英砂与标准砂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呈现线性相关, 在围压大于200 kPa时, 二者动应力衰减幅度随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熔融石英砂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表现为线性关系, 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呈现出双曲线型减小的趋势, 并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 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加先增大后基本稳定在0.22, 发展曲线受围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68.
  目的  载流管路系统在受到外界激励时会引起振动,为减小载流管路的振动,研究动力吸振器的减振特性,  方法  基于动柔度方法中的被动修改法,推导得出附加弹簧质量系统的多自由度系统的动柔度矩阵,并对该多自由度系统中的目标自由度进行零点配置,使该自由度下的相应振动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管路动力吸振器,并应用到载流管路上进行实验,以验证其减振效果。  结果  结果表明:设计的管路动力吸振器能够较好地吸收目标频率下的振动,且在目标频率相同时,吸振器的调谐质量越大,吸振效果越好。  结论  此管路动力吸振器安装拆卸方便、适用范围广,可为管路减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69.
  目的  开展潜艇通气管进气阀结构优化,减小进气阻力,对潜艇的节能降耗和工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进气阀的阻力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对阀盘行程和进气角度这2项参数进行调节与分析,得到进气阀阻力及结构的相关规律。  结果  结果显示:进气阀压力损失随阀盘行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在阀盘行程h>244 mm之后继续增大阀盘行程对降低压力损失的贡献不大;当进气角度θ>65°时,进气阀压力损失会急剧上升,而当进气角度θ < 65°时,角度变化对进气阀压力损失的影响不大。  结论  研究表明,阀盘行程和进气角度对进气阀阻力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结构优化,可显著降低进气阀的进气阻力,所得结果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0.
舰用主汽轮机汽缸动刚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计算主汽轮机低压缸整体结构的动刚度,选取最能反映模型整体位移的低压缸底部中心处为单位激振力的加载点,考虑模型在单位激振力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与在前后轴承座处加载单位激振力时的动态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低压缸底部中心处加载激振力能够较好地反映整体模型的振动特性,能较精确地得到整体模型的动刚度,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