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33篇
综合类   5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10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乌鞘岭隧道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地段结构验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乌鞘岭隧道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地段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开展现场结构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揭示了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释放引起的结构变形与支护压力变化规律,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不同测试地段受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而不同。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隧道衬砌的结构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但应以按实测衬砌应力进行结构内力计算,并对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宜。  相似文献   
32.
千枚岩隧道快速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结合乌鞘岭隧道施工,总结了在软弱围岩千枚岩隧道施工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在Ⅴ级围岩中达到单向成洞100m/月以上的施工水平的有关经验。  相似文献   
33.
为提高千枚岩路基填料水稳定性,采用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研究了压实度、水泥对水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干湿循环作用次数增加,千枚岩崩解量呈现线性递增趋势、耐崩解性指数呈现线性递减趋势;随压实度增长,千枚岩渗透系数逐渐减少、耐崩解性增强,压实度达到96%以上时渗透系数趋于稳定;水泥改良千枚岩可有效降低渗透系数,与素千枚岩相比,渗透系数至少下降了67.8%(水泥改良千枚岩C)或15.2%(水泥改良千枚岩A),且改良前后崩解速率比值(水稳定性)随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大。建议通过采用提高压实度或水泥改良等措施以提高千枚岩路基填料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34.
软弱千枚岩地段TBM掘进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学军  胡必飞 《隧道建设》2011,31(6):706-711
为提高TBM在软弱千枚岩地段中的掘进速度,提高施工效益,从施工组织管理、调整TBM掘进参数、围岩坍塌的快速处理和设备改造4个方面介绍TBM在这种围岩中掘进的施工措施及技术。实践证明:通过设备改造和采用合理的掘进参数,能有效地提高TBM在软弱千枚岩地段中的掘进速度和施工效益。  相似文献   
35.
文章简要分析了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千枚岩地质变形特征,并根据其变形特征选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围岩大变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黄山-杭州高速公路雄村大桥桩基摩阻力的试验研究,测出黄山地区千枚岩对桩壁摩阻力的取值范围,试验不仅为该桥桩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今后同类地基桥梁桩基的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7.
广东省某高速公路上的旦架哨隧道是单向三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在隧道施工中遇到强风化千枚岩地层,给安全开挖造成很大困难。本文重点介绍该隧道成功穿越强风化千枚岩地层的技术方案及施工技术,为在该类地层中隧道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8.
针对极弱千枚岩地层长大隧洞施工中频繁发生的围岩大变形难以控制问题,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手段,对古城电站引水隧洞围岩大变形区段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了两台阶法开挖和锚喷支护施工方法,并以“短进尺、弱爆破、快支护、勤测量”为施工指导原则。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围岩大变形,确保围岩稳定和地下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39.
运用FLAC3D对某建筑工程千枚岩边坡稳定性及锚杆加固后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锚杆长度与加固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千枚岩的存在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利用锚杆加固后,边坡的潜在滑面向内移动;锚杆长度并非越长加固效果就越好,锚杆的长度存在一个经济值,当超过这个经济值,锚杆长度的增加并不能进一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0.
以某高速公路千枚岩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监测两种方法研究了千枚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的变形规律和二次衬砌的受力状态,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开挖过程中隧道衬砌支护结构变形量大,完工后逐步趋于稳定;二次衬砌主要承受压应力,局部承受拉应力,但均小于极限应力值,衬砌结构稳定,相关研究结论对指导类似隧道施工具有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