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7篇
  免费   342篇
公路运输   425篇
综合类   873篇
水路运输   5183篇
铁路运输   176篇
综合运输   192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开挖进出港航道与港池将会改变河道原有的河床地形高程,进而改变其原有的水动力条件及其泥沙冲淤状况,对通航条件造成影响。以犍为孝姑码头为依托,采用Mike21建立二维水沙数值模型,分析开挖进出港航道和港池工程前后,以及改变进港航道的深度、宽度、角度等之后的水流运动形态和泥沙淤积的情况。结果表明:开挖进出港航道和港池后对原有的主航道整体水流和泥沙条件影响较小,对船舶进出港的通航条件影响较小;不同的开挖条件对进出港航道和港池的水沙条件影响不同,不同开挖角度对孝姑码头的水沙影响较大,30°布置形式更能满足孝姑码头的通航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62.
通天槽滩险治理是乌江航道整治的关键性工程。乌江白马枢纽建成后可提高航道的通航能力,但水位升高会导致现有的部分江心洲、浅滩变成暗礁碍航。针对通天槽滩段航道局部水流急、流态差、扫弯水严重等问题,采用河工模型试验对设计整治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开展研究。结果显示设计整治方案虽改善了通航水流条件,使得通天槽滩段航道在白马枢纽建成后基本满足尺度要求,但其挖槽设计未遵循河势,使得航道走向与中水期水流动力轴线交角较大,不利于退水冲刷及航槽稳定。针对设计整治方案的不足,考虑工程投资及施工难易程度,提出了更适合本次航道整治工程的优化建议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航道整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3.
为提升深水航道数据资源的采集、融合、分析及应用能力,在南京长江深水航道水沙环境与工程安全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进行长江深水航道野外观测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采用B/S架构,通过物联网、分布式建构等技术手段结合常用网络传输协议连接各数据集群,实现多源异构历史资料的整合与治理、实时监测数据的接入和第三方数据的聚合,开发了数据门户、水运一张图、工程专题、监测大屏、水位预测等专题应用。平台建设实现了以深水航道为主题的数据聚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64.
李强  郭敏  郭小虎 《水运工程》2024,(10):137-143
三峡建库后,长江中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改变,由长江入洞庭湖的荆南四河水文泥沙边界条件随之变化,三口分流量较建库前减少23%,分沙量减少88.8%,三口河道总体由冲淤平衡转为冲刷,其中松西河冲刷占比47%,中水位下松西河河道持续展宽,部分分汊、弯道及过渡河段冲刷较为剧烈,深泓摆动幅度较大,因滩槽不稳而碍航。针对长江-洞庭湖江湖关系变化带来的航道问题,在三峡建库后新的水沙条件及演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碍航特性、河床演变特性及趋势进行分析,提出松西河航道以疏浚和边滩守护为主,固滩稳槽、分段实施的治理思路,以典型的裴家场河段为例制定工程方案,并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对治理思路和方案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旨在为类似河湖连通长河段的航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5.
钱塘江闻堰—八堡段为钱塘江河流河口段,河床冲淤剧烈,水深受地形影响变化较大,直接影响船舶通航,此外受上游径流及涌潮影响,航道通航保证率计算较为复杂。为此,利用2007年以来历年的水下地形,综合考虑涌潮、径流、水深等因子对钱塘江闻堰—八堡段的实际通航保证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20年满足3.8 m水深条件的通航保证率为60.1%~79.8%,满足3.5 m水深条件的通航保证率为71.9%~87.5%,满足3.2 m水深条件的通航保证率为81.1%~97.0%,与实际较为吻合。研究方法对河床冲淤变幅较大且动力条件较为复杂的河口区通航保证率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6.
赵鸿卿  丁奠元 《水运工程》2024,(11):236-240
高分子聚合物板桩已在内河航道治理中得到推广应用,但对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措施尚未深入研究。结合江苏省某航道护岸工程,对高分子聚合物板桩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归纳总结高分子聚合物板桩的施工要点,重点分析垂直度偏差、沉桩困难和轴向倾斜等施工问题的成因,并根据工程实践提出处理措施。结果表明,板桩材料在储存、运输和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外观质量;施工中应确保板桩垂直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选择合适功率的振动打桩机,维持板桩打入速度在合理范围;必要时采用螺旋引孔机或水刀设备进行引孔,以减小摩擦阻力并确保沉桩到位。研究成果可为内河航道建设项目施工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一种新型的三棱柱式人工鱼礁在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已广泛应用,在改善水体流态和营造鱼类生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来流速度与布设间距下三棱柱式人工鱼礁上的流场特性,并提出人工鱼礁的最佳布置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上升流最大速度与来流速度成正比,而上升流体积、上升流最大高度与礁高比值、背涡流体积和长度基本不受来流速度的影响。在同一流速下,上升流和背涡流体积均与人工鱼礁布置的横向间距成反比,与纵向间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横向及纵向间距分别为0.5倍和4倍礁长时为人工鱼礁的最佳布设方式。对比不同来流速度,上升流和背涡流区域特性参数受人工鱼礁布设间距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可为长江上游生态型人工鱼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针对2022年汛期长江流域罕见的“汛期反枯”现象,基于实测水沙资料及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水位观测资料,结合三峡坝前水位以及向家坝下泄流量资料,进行2022—2023年度三峡库区航道条件特性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汛期至2023年汛期三峡坝前长时间持续较低水位(155~160 m),向家坝增大下泄流量期间,变动回水区实际航道维护水深大于计划水深,而减小下泄流量期间,水深随之减小,甚至出现了达不到计划维护尺度的情况。建议深入开展枯水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工作,根据实时水雨情信息及三峡调度情况,在三峡坝前水位较低时(160 m以下),科学精细化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进一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应对流域旱情的航道效益。  相似文献   
69.
荣磊 《中国水运》2020,(3):50-53
对航道进行整治与疏浚能够有效提升航道的运行效果,为区域航运优化提供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优化航道疏浚施工的作用,然后就航道疏浚施工技术的难点以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泥浆处理措施的选择和清淤设备的必选情况,探讨了其质控要点,最后对其施工中的管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
《中国水运》2020,(3):53-53
近期,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合肥燃气集团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穿越裕溪河、清溪河、兆河)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航评报告》)专家咨询会通过现场与视频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会议由安徽省港航局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合肥市港航管理局及巢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