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2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13篇
铁路运输   5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春节期间,广州港重点抓好各港区各码头的生产组织,确保各货类装卸、疏运及锚地减载过驳运作顺畅,各生产环节有效衔接,保障港区生产组织平安、有序,为物流供应链畅通和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做出积极贡献。据了解,春节期间广州港严抓生产,春节期间到港船舶151艘次,同比增加19艘次;港口铁路疏运日均装卡400卡,到发量较去年增长约54%;煤炭货类接卸量同比增长19.8%;粮食接卸量和钢材作业量同比实现较快增长;南沙汽车口岸完成首批351台雪佛兰商品车滚装出口。  相似文献   
22.
23.
红旗时刻     
2020年,可谓是大变局之年,中国的汽车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红旗品牌于危机中商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构建内外“双循环”格局之下,红旗品牌取得这样的"旗迹"实属不易,究其背后的动因,是得益于红旗品牌始终围绕“创”字,在创新、创造、创变、创致四个方面所展开的一系列动作。  相似文献   
24.
我国汽车产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应抓住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把握好“双循环”发展大局,积极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相似文献   
25.
令G=(V,E)为一个图,它的节点数为n,不仅是一个双循环也是一个上循环。记β(G)为G的双循环空间的维数,对于G的一个图H,用ψ(G,H)表示G的支撑森数目,使得它的每个树均恰含H的一条边。图G的H-扩张X(G,H)在G上增添一个新节点v,边v与H的每一个奇次节点以一边听得到的图。  相似文献   
26.
本文针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分析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存在新业态下物流供求产生重大变化、传统国际循环格局下的物流成本效率优势不适用新业态等问题,并从物流资源集聚与规模化运行组织需要打造战略新支点、分类布局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增强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沟通国际国内贸易的桥梁,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引擎。因此,探索一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是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促进国际经济良好循环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河北省跨境电商物流人才供需情况基础上,结合物流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8.
随着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铁路货运面临新的挑战,研究双循环格局下铁路货运的发展策略具有较高现实意义.首先从历史数据层面总结分析了铁路货运的发展现 状;其次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了双循环格局下铁路货运发展的新环境;最后提出了铁路货运应当从稳步拓展外循环和积极促进内循环两方面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可以从大力...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民用航空局针对当前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要积极建设全新的民航运输系统,同时致力于从最初的民航大国转变为民航强国,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民航正式进入全面发展和建设的阶段,对于民航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结合全新的时代背景,对民航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探究,对我国现有的民航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交通运输是生产要素流通的载体,是畅通双循环的重要通道。水运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运输方式,在生态环保理念不断凸显的新发展格局下将如何发挥作用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运用系统动力学对水运在双循环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利用VENSIM PLE软件,从系统的角度构建水运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因果关系模型,分析水运如何通过畅通循环中的堵点、痛点来促进双循环,在此基础上构建水运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系统流图进行仿真分析及政策模拟。结果表明:未来,水运与内外双循环将继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扩大水运投入政策、绿色环保政策及均衡发展政策均可较为显著地促进内外贸易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研究结果对畅通内外循环、推进新发展格局建设和实现水运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