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46篇
公路运输   191篇
综合类   86篇
水路运输   40篇
铁路运输   75篇
综合运输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铁路边坡稳定性预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小平  胡厚田 《铁道学报》1993,15(1):94-102
  相似文献   
72.
岩溶路基塌陷与压浆加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3.
洞口段堆积体施工方法及监控量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详细介绍了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东线北口Ⅱ类围岩堆积体段施工方法,通过监控量测的数据分析,达到确保软弱围岩段施工安全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4.
云台山隧道是侯马一月山新建铁路的探讨工程,隧道全长8145m,是目前我国最长的单线电气沦隧道。隧道Ⅰ、Ⅱ线在进口段穿越古河槽,针对这种特殊地质,对隧道通过古河槽的施工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75.
崩塌落石SN S柔性防护系统的设计选型与布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贺咏梅  阳友奎 《公路》2001,(11):14-20
简要介绍了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类型、特征,结合几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说明该系统标准化的配置方式决定了其设计一般仅限于选型和现场布置方式的设计.从现场地形地貌、崩塌落石特征、施工安装、风险水平和经济比较等方面,讨论SNS柔性防护系统设计选型和布置方式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76.
张军  魏军 《西北公路》2001,(4):52-54,57
依据丹阳村古滑坡体的形态和特征,通过分析滑坡形成原因,判断古滑坡体的稳定的,并推测滑坡形成的时代为Q4,属于绢云母片岩的顺层滑动。  相似文献   
77.
二郎山隧道全长约13.4 km,是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在大范围松散堆积体(loose media)下进行浅埋(shallow cover)、偏压(eccentric pressure)隧道进洞施工(tunnel excavation)。结合二郎山隧道工程实例,介绍了隧道进洞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提出了在浅埋偏压、大范围松散堆积体条件下,对隧道洞顶原地表堆积体采用自进式锚杆加固,隧道轮廓线采用超前大管棚注浆加固,对大范围堆积体坡脚增设C20砼挡墙反压护脚,同时在位于堆积体范围内的洞身增设钢管桩基础等技术措施,既可确保洞口边仰坡稳定,又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8.
为探明冰水堆积体公路隧道施工期间围岩变形和支护体系特性,以在建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现场实验对冰水堆积体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及施工特性进行分析,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施工过程中隧道地表下沉和洞周变形,锚杆轴力、钢拱架内力、围岩-初期支护接触压力等支护体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冰水堆积体围岩隧道粒度粗细悬殊且粗细混杂岩性变化大,垂直方向上主要分为冰水积含碎石砂卵砾石层和冰漂砾块碎石层;(2)水平方向上围岩构成和分布是影响锚杆轴力、拱架内力、围岩与初支的接触压力变化及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79.
协福电厂循环水泵房基坑施工,因变更设计和追求进度造成支护崩塌事故,全文简述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0.
任民 《铁道知识》2010,(3):43-44
轨距,即轨顶内侧之间的距离。由于受马车车辙间距的影响,最早的铁路轨距都在4-6英尺之间(即1.5米左右)。这是因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马车车辙之间的距离是1.5~1.6米。18-19世纪,欧洲轻便马车车轮之间的距离也接近这一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