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28篇
公路运输   197篇
综合类   67篇
水路运输   86篇
铁路运输   38篇
综合运输   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对隧道沿线工程场地进行勘察,对勘探区下伏地层起伏形态、厚度、埋深以及隐伏断裂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勘探区内未发现隐伏断裂构造分布,第四系地层从上至下为粉质黏土层、粉细砂层、粉砂岩层;基岩顶界面埋深62.5~66.5 m,浅层地震勘探在ZK5钻孔位置推测粉砂岩层顶、基岩顶界面的地层深度分别为24,63 m,钻孔揭露的对应地层深度分别为22.76,61.26 m,两者反映的地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2.
姚占虎  伍国军  陈卫忠  袁敬强 《隧道建设》2015,35(11):1127-1133
盾构进出工作井是盾构安全施工的关键。以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梅子洲圆形风井盾构穿越为研究背景,建立复杂的大型三维计算模型,对盾构穿越区域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土弹簧释放开挖荷载的特殊模拟方法,首先对盾构破除素混凝土强度的选取进行优化分析,建议采用C15混凝土,既能减小盾构穿越施工的难度,又能保证围护结构的安全稳定;然后对盾构穿越前后风井地连墙、内衬墙和冠梁等重要围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盾构穿越前后,地连墙的变形和内力变化很大,最大增幅分别为45%和228%,内衬墙的环向弯矩和竖向最大正弯矩均存在较大变化,环向弯矩最大增幅200%,竖向弯矩最大增幅54%,冠梁的最大环向弯矩变化很大,最大增幅为1 160%。因此,工程设计时应对地连墙、内衬墙和冠梁内力较大区域加强配筋,以保证盾构安全顺利地通过。  相似文献   
113.
为提高武汉关-中华路间过江轮渡相对于轨道交通的竞争力,对过江乘客的出行选择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武汉关-中华路356名过江乘客的调查,建立二元Logit模型,明确影响过江乘客选择轮渡或者轨道交通2号线过江的关键因素:出行者收入,出行费用,行程时间。提出通过制定合理的轮渡票价、优化轮渡班次、完善轮渡码头两侧的交通衔接设施,提高轮渡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4.
石新栋  吴全立 《隧道建设》2011,31(6):652-656,667
对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主要地质问题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重点对复合地层的适应性、盾构机换刀的可行性以及盾尾密封的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施工对策,为工程的前期筹划方案制定及盾构机选型提供技术依据,也为工程实施过程中规避地质重大风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5.
徐华 《中国船检》2011,(5):36-38,106-107
2011年3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加快内河水运发展进入实施阶段。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航道整治驶上快车道的同时,诸如桥梁、闸坝等碍航状况更显突出。二律背反规律表明,任何局部或环节最优往往会损害系统整体的利益,长江各方涉水因素,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长江通航能力的综合发挥。  相似文献   
116.
为解决海船进江难的问题,本文针对长江江苏段引航力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提升进江海船引航服务能力的对策,对解决当前长江江苏段引航服务突出的供需矛盾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7.
综合物探方法在某过江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岳  林朝旭  林孝城  黄佳坤 《隧道建设》2012,32(3):275-280,301
主要介绍了地震反射波、水域高密度电法和高频大地电磁测深物探方法在过江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水域工程的物探方法首选地震反射波,但在水较浅、水底介质较硬的地方,水底多次波很严重,下覆地层的有效信号弱,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在地震反射波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尝试采用水域高密度电法和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查构造低阻异常地质体,取得了一些测试成果,通过综合对比,相互佐证,提高了勘探成果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18.
由于江苏沿江部分城市的发展由于土地和港口资源的日益衰竭,引发了沿江城市间共建经济开发区的兴起。在行政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制约该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沿江跨江联动开发是发展的必然。江阴-靖江的合作有利于对全省沿江区域开发合作到带头作用,可以为其他城市间合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9.
高文立  杨明松  赵伯明 《公路》2012,(5):344-350
以南京过江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对大断面双层过江盾构隧道与竖井连接处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工程抗震措施.地震动力响应分析采用三维动力有限差分方法,对其模型输入不同方向的南京波与修正后的汶川波,得出了过江隧道结构在三维围岩环境下的动力响应、应力、变形特征等.研究表明最大压应力一般集中在拱腰处,在仰拱部位和盾构与竖井连接处会出现受拉区,最大位移一般出现在拱顶和盾构与竖井连接处;输入修正后的汶川波比南京波所引起的位移和应力都要大得多.最后提出了能进一步增强隧道抗震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0.
纬三路过江通道为国内双管、双层水底盾构隧道中距离最长的项目。隧道建成后交通量增长迅速,为营造舒适乘车环境,对隧道的通风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结合该工程的实际特点,对其通风、温升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