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8篇 |
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90篇 |
综合类 | 378篇 |
水路运输 | 567篇 |
铁路运输 | 435篇 |
综合运输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为了给公交场站场坪路面类型选择提供合理准则,促进公交场站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公交场站场坪路面类型调研为基础,分析不同类型路面用作公交场站场坪的适用性,归纳场坪路面类型选择的规则,提出不同情况下场坪适用的路面类型。 相似文献
104.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检测机构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北京丰台岳各庄机动车辆检测场1987年建场,现有场领导班子5人,技术人员12人,检验员124人,3条安全性能检测线、6条汽车工况检测线。我场是北京市建场较早的检测场之一,在检测行业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强化质 相似文献
105.
浅析黄土区高速公路取土场防护措施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此区域内修建高速公路,取土、挖沙等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如不进行积极防护,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本文通过对荣乌高速十七沟至大饭铺段(呼市境)13处取土场的调查研究,从取土场削坡坡度、排水体系及绿化植被恢复等角度论证分析黄土区取土场防护措施,得出1:0.75削坡坡度较为适宜黄土区取土场,此外由坡顶至坡脚的综合排水体系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06.
该文主要介绍了在场地狭窄、净高又遭受限制的条件下,对预制场地布置设计、T梁预制、吊装施工及预制场高差不一问题的组织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7.
108.
该文通过对东茭嘴疏浚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介绍了在工程中采取的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措施,并指出了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索地场温度对湿喷桩成桩质量的影响,自行研制了地场温度现场测试系统,并开发了湿喷桩大型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湿喷桩桩长范围内地场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地场温度对湿喷桩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基16m范围内,地场温度以年为周期变化于12~20℃之间,气温是控制地场温度分布规律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大于20℃时,地场温度随深度呈规则衰减趋势,在12~14m处趋于恒定;气温小于20℃时,地场温度随深度先增加然后递减,在12~14m处趋于恒定,拐点深度约为7m;地场温度变化对浅部湿喷桩强度存在较大影响,而7m以下,地场温度对湿喷桩强度影响较小,不同季节下湿喷桩强度差异不足3%。由此可见,地场温度是影响湿喷桩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可以提高湿喷桩成桩质量。 相似文献
110.
随着汽车逐步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智能网联车辆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进行智能网联车辆的通行行为优化,对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行车效率,避免事故发生和交通拥堵至关重要。车辆在通过交叉口时将受到很多环境及运动因素的影响,而现有的通行优化模型难以准确表达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行驶环境。为此,基于风险场理论建立由环境场和运动场组成的信号交叉口行车风险场,表征信号交叉口中每点的实时行车风险程度,从而引导车辆驶向风险值低点,并提供下一步长的位移及速度指引,实现车辆的动态轨迹优化及速度控制。典型场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优化模型的控制下单车的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其中直行方向车辆单车平均通行效率提升最高,平均提升6.35%,通过对交叉口面积内所有车辆进行通行行为优化,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升了9.3%,这表明所建模型可以准确表达交叉口行车环境并优化车辆通行行为。研究结论可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交叉口通行控制,并为网联环境下的行车环境表达和安全驾驶控制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