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5篇
公路运输   68篇
综合类   41篇
水路运输   14篇
铁路运输   35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治家 《广东交通》2009,(4):38-38
7月29日4时22分,由襄樊开往湛江的1473次旅客列车运行至焦柳线广西境内古砦至寨隆间,因连日持续强降雨造成山体崩塌掩埋线路,列车机车及机后1-4位车辆脱轨,造成4名旅客死亡,11名旅客重伤,焦柳线中断行车。  相似文献   
152.
崩塌、落石已成为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中常见不良地质之一,严重威胁过往车辆的安全,并可能造成交通中断。结合西南地区多条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施工情况,就崩塌、落石勘察设计方法、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3.
154.
本文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成昆线15个工点进行了崩塌落石强度等级的预测,预测结果与运营部门掌握的实际情况基本上吻合,说明预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5.
公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韶关地区最为常见,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公路地质灾害预案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对公路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制订公路地质灾害预案的实践,对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原则、减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6.
鹰厦铁路K543崩塌落石病害的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华 《路基工程》2006,(3):146-148
通过对各种崩塌落石防护技术的比较,以及鹰厦线K543崩塌落石整治工程的实践,总结和介绍SNS被动防护系统的防护功能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7.
以贵州大方老鹰岩山体崩塌为例,在分析边坡地质条件及地下开采的基础上,崩塌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煤层开采阶段,采空区塌陷阶段,崩塌形成阶段。通过软件FLAC3D数值模拟,研究边坡在地下开采因素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地下开采将会引起坡体应力重新分布,产生差异沉降和应力集中,是形成该崩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8.
研究目的:为了解和掌握崩滑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仪器及监测目的、选择手段等进行了综述。 研究结论:监测既是崩塌滑坡调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崩滑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信息获取的一种有效手段。监测可掌握塌、滑坡的变形特征及规律,预测预报崩滑体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失稳方式、发生时间及危险性,及时采取防灾措施,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59.
今年汛期,丹阜高速K158+500路堑段边坡出现滑塌,在对滑塌原因分析后,采取分阶段的处理方案对不稳定边坡进行处治,使边坡治理后达到天然稳定状态。阐述了丹阜高速边坡滑塌的治理方案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0.
行车限界内的崩塌落石灾害监测是保障山区铁路行车安全的重点研究课题.若干基于单信号特征的监测方法已经投入应用,其固有的误报率和漏报率超出了铁路运输所能容忍的限度.考虑到崩塌落石会产生侵限目标和冲击波等多种信号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信号特征的监测方法,对信号源不同的多种信号特征进行提取,同时要求这些特征必须具备高度的时空域相关性.理论分析和各山区路局的实践表明,此方法可以使监测系统的误报率和漏报率同时降低到若干数量级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