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8篇
综合类   12篇
水路运输   277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2006年1月28日0110时,“美总阿根廷”轮在“海港A号”、“海港B号”两艘拖轮的协助下离外高桥二期码头,驶往宁波。其中“海港A号”轮带一根拖缆在其船艏,“海港B号”轮带一根拖缆在其船艉。0115时“美总阿根廷”轮在基本完成掉头和离泊后,“海港A号”轮在执行引航员的解缆命令后,拖缆绞进“美总阿根廷”轮的艏侧推器。后“海港A号”轮被迫砍断绞进侧推器内的数米缆绳,方得以脱开,“美总阿根廷”轮也不得不进行了修理。1侧推器的应用船舶(尤其大型船舶)靠离码头、通过运河、水闸、狭窄航道以及进出拥挤的港口时,皆需低速航行,致使舵效下降…  相似文献   
122.
谈大型船日本内海至关门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轮2003年7月18日1700时于日本Nagoya空载开航至韩国Onsan装油,原计划走大隅海峡,航程约770nmile,航时62h,预计抵达Onsan是21日0700时。由于受载期是20日,按公司指令,由日本丰后水道进入日本内海,通过关门海峡出口,直驶韩国Onsan,20日1800时前抵Onsan引航站。通过航程计算,安排20日0530时关门引航员登轮,通过关门海峡,于1600时抵Onsan引航站,直接靠泊。同时考虑到节省日本内海引航费,船方决定自引(Seklsaki至Hesaki的引航费大概为60万日币)。  相似文献   
123.
124.
125.
126.
为有效预测船舶引航员人因可靠性,以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方法(CREAM)基本法为基础,建立了人因可靠性预测模型.使用三角模糊数改进决策实验与评估实验方法(DEMATEL),获得了CPC因子权重;将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引入CPC因子绩效效应评价,降低了专家判断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通过构建情景环境指数和人因失误概率的函数关系,实现了人因可靠性的精确预测.分别采用CREAM基本法和模型分析了实际情景环境下和设定情景环境下引航员的人因可靠性,结果表明:模型较传统的CREAM基本法有更好的可靠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7.
<正>0引言船舶引航分为航道引航和船舶靠离泊引航2个过程。航道引航的主要问题是船位和与他船的避让,而靠离泊操纵主要考虑余速控制、横距选定和入泊角度选取等。船速控制是引航的第一要素,引航员通常依靠个人经验,尽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但误差较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导航软件和雷达等辅助手段可以实现数字化精确引航,确保引航安全。1船舶矢量线定义船舶矢量线根据获取的位置(或方位)和距离、运  相似文献   
128.
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事故案例,对引航员在驾引船舶过程中的各种主要风险作探索与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提高驾引人员对引航中的风险防范意识,保障船舶的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129.
虽然现在的船舶体积越来越大,但原则上引航员的工作还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误差允许量越来越小,对船舶驾驶精确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30.
梁黎明 《珠江水运》2012,(12):28-31
引航员在工作中必须面对一些风险因素,如长时间的工作、繁重的工作量、睡眠缺乏,这些风险因素会降低他们的忍耐力,从而对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上海港引航员及其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睡眠状况、压力情况、疲劳程度等方面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引航员的“忍耐力”状况,以便采取措施,提高引航员工作忍耐力,破坏人为失误形成链,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