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14篇 |
免费 | 22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861篇 |
综合类 | 1536篇 |
水路运输 | 1175篇 |
铁路运输 | 1982篇 |
综合运输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79篇 |
2022年 | 227篇 |
2021年 | 323篇 |
2020年 | 214篇 |
2019年 | 198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27篇 |
2016年 | 132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212篇 |
2013年 | 257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333篇 |
2010年 | 301篇 |
2009年 | 332篇 |
2008年 | 337篇 |
2007年 | 349篇 |
2006年 | 277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249篇 |
2003年 | 253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197篇 |
2000年 | 134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112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60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通过有限元计算,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典型机车牵引小齿轮轴受载后的弯扭弹性变形规律,从而得出了相应齿轮的齿向理论修正曲线。 相似文献
112.
日本新一代 300 km/h N700 系高速列车将于2005年开始试运行。为中日本铁路公司制作的第一列主动倾摆高速列车试验样车正在制造中,交付期为2005年3月,经过 2 年的试运行后,将于 2007 年投入商业运营。自2002年6月以来,中日本铁路公司和西日本铁路公司一直联合开发在 700 系基础上的 300 km/hN700系,根据在改进性能、改善乘坐舒适度及提高节能效果的前提下,作到“速度更高、乘坐更舒适、车型更漂亮”的原则,已完成内部和外部结构设计。通过倾摆能力研究而取得的技术成就有封闭式通道、高性能的半主动悬挂系统和新型空气动力车头结构… 相似文献
113.
采用带状态观测器的气隙-速度-加速度反馈控制系统,在多体系统仿真软件SIMPACK平台上,考虑悬浮系统、电磁系统及控制系统的耦合作用,建立单磁铁-轨道梁-控制器的综合模型,模拟磁浮列车在弹性轨道梁上静止悬浮的过程,分析轨道梁的特征对车轨耦合振动的影响,研究共振的产生及解决方法,为磁悬浮列车的整车静止悬浮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4.
115.
以装用无摇枕结构转向架的车辆为例,建立了将车体和构架分别考虑成弹性体或者刚性体的4种动力学分析模型,进行了多个速度级下的动力学分析、构架的动应力响应分析和疲劳损伤分析,给出了对比分析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车辆动力学建模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本文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仿真计算了列车以不同速度匹配通过不同类型纵断面时动力学性能的各项指标,并且根据现行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规范加以评价。结果表明:在本文设定的不同类型纵断面条件下,如单面坡划为多坡段或凹型坡加设分坡平段或凸型坡加设分坡平段,无论是高中速客车还是高低速客货混跑,采用新设计方案计算得到的指标略大于采用原设计方案得到的相应值,但差异不明显;所有方案下,除个别指标外,安全性指标均未超过合格限值,平稳性指标属优良等级。 相似文献
117.
118.
轮对纵向振动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内容,研究发现轮对纵向振动虽然对整车的横向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却对整车的垂向动力学性能和轮轨动态作用力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剧烈的轮对纵向振动,与轨道的横向和高低不平顺有关。在光滑的轨道上不会发生纵向共振。提出通过改变一系垂向减振器的布置方式可以抑制轮对的大部分纵向振动,减小轮轨动态作用力,延长轮对和钢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9.
120.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弓网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是参数化、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本文结合我国250km/h高速受电弓设计,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在进行受电弓可视化三维实体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和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进行了受电弓的几何分析及受电弓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校核,计算了接触网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运用结构子结构方法,建立了受电弓-接触网耦合系统模型,计算了不同模拟运行速度下的弓网振动和接触压力响应,以及机车运行振动对受流的影响;最后为了考核接触网的疲劳可靠性,进行了在运行条件下的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