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87篇 |
免费 | 75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646篇 |
综合类 | 2196篇 |
水路运输 | 3635篇 |
铁路运输 | 2081篇 |
综合运输 | 4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7篇 |
2023年 | 522篇 |
2022年 | 673篇 |
2021年 | 844篇 |
2020年 | 499篇 |
2019年 | 505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308篇 |
2016年 | 310篇 |
2015年 | 411篇 |
2014年 | 599篇 |
2013年 | 564篇 |
2012年 | 686篇 |
2011年 | 665篇 |
2010年 | 615篇 |
2009年 | 664篇 |
2008年 | 762篇 |
2007年 | 562篇 |
2006年 | 493篇 |
2005年 | 409篇 |
2004年 | 348篇 |
2003年 | 330篇 |
2002年 | 277篇 |
2001年 | 235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181篇 |
1998年 | 170篇 |
1997年 | 141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14篇 |
1994年 | 90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满足南京地铁3号线浦珠路站大直径盾构整体始发的需要,对该站原分体始发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分析大直径盾构整体始发技术对地铁车站的影响,总结出地铁车站在大盾构整体始发条件下结构设计的处理方法及难点。根据车站工程地质,利用混凝土梁柱临时托换体系满足始发要求,并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及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提出转换始发的关键技术。得出采用临时结构托换技术解决大直径盾构整体始发技术是可行的,且临时结构托换体系对原结构尺寸未产生影响。通过分析验证了混凝土梁柱体系在在地铁车站结构受力体系临时转换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2.
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匝道通风阻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多点进出结构的城市地下道路空气流动特性,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为原型,通过现场实测、缩尺模型试验以及CFD软件数值模拟方法,对分(合)匝道通风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雷诺数、风量比、分岔角度对分(合)流匝道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主隧道与匝道风量比、主隧道与匝道夹角是影响分(合)流匝道局部阻力系数的关键因素;2)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匝道局部阻力变化特性,不宜简单套用通风管道的三通构件的参数;3)结合最小二乘法和Matlab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给出了基于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的分(合)流匝道主隧道和匝道的局部阻力系数关联式。研究结果可为复杂结构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阻力特性分析及通风工程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3.
市政隧道基坑开挖对既有下卧地铁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南门外综合改造工程环城南路市政隧道上跨既有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为依托,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市政隧道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进行数值分析,并对隧道抗浮进行验算。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跳槽、分段、分层、对称开挖并结合"板凳桩"加固区间隧道的设计方案能有效控制基底土体的隆起和隧道的变形,盾构隧道变形值和抗浮满足相关保护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基坑开挖不会影响地铁2号线的正常安全运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区间隧道进行了自动化实时监测,监测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设计方案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4.
155.
15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大量建设,现已出现大量市政工程邻近、穿越既有地铁的施工工程,为了确保既有地铁行车安全,对新建道路工程和随路建设的管线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施工作业提出针对性建议.工程涉及雨水、给水管线,邻近地铁大兴机场线,利用FLAC3D程序建立三维模型并计算,结果表明,管线工程基坑开挖对地铁结构和轨道造成了一...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粉煤灰地层具有自稳能力差、结构松散、吸水性强、不均匀等特点,因此在该地层修建大断面隧道施工难度极大.本文以盐坪坝隧道为依托,利用Rhinoceros建模并将模型导入FLAC3D计算,对大断面连拱隧道穿粉煤灰地层掌子面附近围岩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导洞-左右侧壁预留核心土法和中导洞-左右侧壁台阶法开挖时,竖向位移普遍大于水平位移,水平最大位移出现在右洞拱脚约9 mm处,竖向最大位移出现在右洞拱肩约24 mm处,左洞先开挖产生的偏压作用导致右洞围岩位移明显增大,其中中导洞-左右侧壁台阶法在施作二次衬砌后围岩变形速率更大,因此选择中导洞-左右侧壁预留核心土法更有利于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160.
本文对某顶管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顶管施工中各阶段过程对表层土体及上方道路的扰动影响.结果表明:在纵向上,随着顶管顶进距离增加,顶管正上方土体的变形量增加,同时在顶管机机头处呈现先隆起后沉降的变形趋势;在横向上,顶管施工存在一定的横向扰动范围,随着顶进距离的增加,顶进面前方隆起范围增加而顶面后方沉降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