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2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371篇
综合类   188篇
水路运输   1978篇
铁路运输   40篇
综合运输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5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这个地址对于很多中国造船人来说,并不陌生。别看不起眼。但它却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心脏”。该院的门口两侧,悬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另一块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进大门往右拐,一栋略带俄罗斯风格的红色小楼映入眼帘。它虽然不高,却很醒目,给人的感觉是.庄重而典雅。在这座小楼里,记者采访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  相似文献   
742.
全球环境问题及HCFC123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后的全球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以此论述了HCFC123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3.
吕航 《中国船检》2004,(1):44-47
现在世界船舶工业蓬勃发展,非常火热。2003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战略构想,中央领导同志也充分肯定了这一构想。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大事! 在我国船界,现有十几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功勋卓著,业绩辉煌,为我国的船舶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院士们不仅在实践上有许多独到的建树,而且他们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业界人士要特别关注和学习的。本刊从今年第1期起,特推出“院士访谈”栏目,以飨读者。可以肯定的是,读了该栏目中的文章,您会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44.
徐钢 《船海工程》2008,37(2):4-6
介绍了为澳大利亚设计建造的5100 t江海直达转运船的设计情况.该船设计在操纵性、自卸能力、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和生态环保等方面都非常成功,可为我国类似船型的设计时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45.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针对黄海区域经济特点,阐述了未来黄海区域的发展船型有烟大线火车渡轮,环渤海区域高速船,沿海客滚船,沿海运输船,黄渤海区域旅游船,远洋运输船等。  相似文献   
746.
大陆与台湾通航客船船型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良 《船舶工程》1994,(6):19-22,18
鉴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要,本文对不久将来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客流量进行了预测,对适于两岸直通往返的客船类型提出了建议。其中横渡台湾海峡和台湾-福建航线适于发展双体-地面效应等混合型高性能船,而上海-基隆,黄浦(广东)-高雄航线适于发展滚装车/客船。  相似文献   
747.
《武汉造船》1994,(4):45-46
  相似文献   
748.
749.
在我国大型国有航运企业中,所属船舶悬挂方便旗或外旗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一些新组建的货主船队几乎全挂"方便旗".目前我国船舶海外移籍的主要特点是:1.移籍船船型较大.移籍船舶平均吨位为3.66万t,而未移籍船舶仅为0.85万t.2.移籍船舶船龄较低,移籍船舶的平均船龄为12年,远低于未移籍船舶的19年.  相似文献   
750.
《经济导报》2009,(2):54-57
在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极其有限而燃料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它并不会使任何能源专家相信某一天烃类会从此消失。当然,现实是:当石油和天然气变得愈益珍贵时,人们正在寻找替代燃料以有助于用作解决车辆的动力和家用燃料。这可能需要若干年的进程,但是当这些技术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它将显著地影响我们对烃类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