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20篇
公路运输   104篇
综合类   84篇
水路运输   25篇
铁路运输   64篇
综合运输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81.
南京轨交机场线工程所处地层条件复杂,地质软硬不均,采用复合盾构进行施工。详细分析了盾构在全断面黏土、上软下硬地层及全断面岩层中掘进所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总结了复合盾构在安山岩及砂岩等地层中掘进的控制要求。其对今后类似地层盾构施工具有借鉴和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2.
为研究水泥稳定碎石用集料的物理性能对水稳碎石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程度,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集料物理性能指标之间,物理性能指标与水稳混合料性能之间建立相关关系,提出了影响水稳混合料性能的原材料控制指标敏感性排序,提高水稳混合料劈裂强度、回弹模量、弯拉强度时水稳混合料设计集料的关键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83.
锚索、框架梁、抗滑桩组合结构在解决高速公路大型高边坡抗滑稳定中已逐渐得到应用.本文依托重庆涪—丰—石高速公路工程典型路段的边坡工程实例,对锚索框架梁与抗滑桩组合结构在治理砂泥岩互层缓倾顺层高边坡中的作用进行了逐个分析,以现场的测试结果和边坡的稳定性计算为依据,得出了以主动控制为主的锚索框架梁与以被动控制为主的抗滑柱的组合结构可以有效治理砂泥岩互层缓倾顺层高边坡的结论,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84.
郭瑞  郑波  黎晨 《隧道建设》2019,39(4):601-608
为解决下穿隧道施工对既有高填土路堤的影响问题,依托成贵铁路大方隧道下穿杭瑞高速工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隧道施工对上覆地层位移影响、地表纵向变形特征以及下穿施工对地表各特征位置的主要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 1)隧道下穿施工造成高填土路堤层发生显著沉降变形,上覆地层向隧道正中方向产生明显横向位移; 2)大方隧道下穿施工产生的地表纵向变形可划分为微变形区(洞口浅埋沉降区)、强变形区(高填土路堤沉降区)和弱变形区(地表沉降区)3个区域; 3)大方隧道施工分别开挖至洞口、挡墙和公路路面等特征位置时的地表纵向影响范围分别为开挖前方的75、52、65 m,在此影响范围内地层位移变化强烈; 4)拱顶动态沉降曲线均呈反“S”形特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模拟计算值与监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并最后给出相关施工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5.
本文主要介绍了密排管棚法在大桥水库引水隧洞施工支洞室水松散冰碛土地层中的施工尝试,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施工方法的技术可行性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6.
以北京中水管道穿越南护城河工程为例 ,详细论述了在松散含水地层中土压平衡顶管施工技术 ,总结了一整套施工技术及参数指标 ,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7.
重庆库区松散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军  唐兵 《水运工程》2002,1(8):14-18
随着三峡工程的进行以及公路的大力修建,库区散体滑坡的数量越来越多。本文基于实地考察和室内敏感性试验,对库区的典型松散土体进行详细分析,对松散土体滑坡的认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8.
平川沟泥石流体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洪凯  唐红梅 《公路》2003,(12):45-50
泥石流沟内松散物质(岩土体)在降雨作用下,由吸水→强度衰减→蠕变而构成初始泥石流体,形成机制包括降雨冲击机制和吸水软化机制。初始泥石流体运动诱发沟岸冲蚀、沟底掏蚀而补给构成泥石流体,补给机制包括岸坡切割机制和沟床物质启动机制。构建了由粒径为6.31cm的均质颗粒固相和均质浆体的等效泥石流体,为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机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9.
李振  李俊喜 《公路》2000,(12):33-36
二郎山隧道出口段位于第四松散堆积体内,为保证进洞顺利和施工安全,采用先支护后掘进的方法,即大管棚注浆加固松散堆积而后开挖进洞,日进度基本达到1m/d,施工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大型坍方,有效地控制地表下沉和滑坡,不但取得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还保证了二郎山隧道的工期。  相似文献   
190.
以太达村隧道为工程背景,根据隧道注浆理论,结合现场实地考察,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在松散区利用隧道注浆控制技术进行施工,并对隧道注浆机理和施工结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注浆压力和材料水灰比数值增加,隧道体积收缩率呈现较快增长,但变化曲线呈现非线性增加,注浆压力和材料水灰比对隧道体积收缩率有影响,对变化曲线的峰值没有影响。盾构隧道注浆控制技术使隧道工程质量有明显提升,同时也为其他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注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