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7篇
  免费   399篇
公路运输   4581篇
综合类   1784篇
水路运输   3854篇
铁路运输   2200篇
综合运输   327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419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606篇
  2013年   575篇
  2012年   746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685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682篇
  2007年   552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526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281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青藏线自动引导接近式无线信号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青藏线特殊的环境和地理特点及对信号安全防护系统不同于其于其它即有线路的特殊要地注,提出了适合青藏线路特点和要求的信号安全防护控制系统。其特点是,车站是以地面为主的,由联锁,无线网络,有源点式应答器构成的,覆盖半径为4km-5km的接近式信号系统,站间是以车载设备为主的,由无源点式应答器,GPS列车卫星定位系统,多机校核系统构成的列车信号引导系统,辅以各点式应答提供的线路动态参数和线路存储数据的校正,构成青藏完整的信号完全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2.
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是当今举世公认的最先进的运输方式,因其组织运输的全程性、商务及货运规章的通用性以及托运手续的简便而备受世界各国的推崇和重视,正日益蓬勃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03.
《综合运输》2005,(8):56-56
经过紧张的筹备,中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将于2005年9月8~9日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中国铁道学会联合主办,哲基博览亚洲有限公司独家承办。本次活动是21世纪首次关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大型专业会议。活动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大力支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和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作为协办单位将积极组织会员代表参与活动。此外,本次活动还得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04.
105.
陈锦源 《铁道车辆》1999,37(5):39-40
研制CSK8011数控车床的必要性和技术可行性及该车车床的主要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并简要分析其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6.
王炜  周翰斌 《水运工程》2002,(6):81-82,85
针对曲线预应力孔道的特点,介绍水泥浆配合比试验和灌浆施工的质量保措施。  相似文献   
107.
主要讨论一种有源无功与谐波补偿器的主电路及双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用PSPICE软件包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证实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通过分析本田CB125T、GY125、川畸KZ250R摩托车CV化油器的共同性能和结构特点,并与一般柱塞式化油器进行比较,探讨CV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09.
钢轨道梁中的平联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中钢轨道梁平联的受力分析,结合静定桁架影响线理论,以一榀跨度为64 m直线简支钢轨道梁平联为例,利用VB编程给出了该钢轨道梁平联的受力情况,并校核了有关杆件型钢的截面尺寸。  相似文献   
110.
综合比较综合控制式作战系统与网络化作战系统(NOS),阐述应用网络化作战系统所拥有的崭新的作战效能、前所未有的抗损能力及快捷的应变能力。综合分析网络化作战系统出现的背景,着重论述开发网络化作战系统对提升作战系统效能及解决装备建设问题的优势所在,即可解决装备发展周期过长问题,小型作战平台普及及指挥系统问题,以及传统技术体系对装备发展机制的束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